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86|回复: 0

韶亮弦歌,引吭心口共鸣(美声歌唱家 郭韶玲教授 )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7

回帖

382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27
发表于 2014-7-6 16: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声歌唱家 郭韶玲教授
韶亮弦歌,引吭心口共鸣,灵通面罩天真气;
玲琅礼乐,谐律韵流抟控,飒爽声门自在情。
                                                                福州 高秋霖
                                                                              2012.06.20 .23南台岛高盖山麓
郭韶玲:女,福建师大艺术学院音乐糸教授“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主要有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等
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韶】1. 虞舜 时乐名。《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传:“《韶》, 乐名。”《论语·述而》:“子在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杨万里 《至后入城道中杂兴》诗之一:“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2.美好。 吕南公 《调笑令·效韦苏州作》词:“华草,华草,秀发乘春更好。深心密竹纷纷,妖韶随处动人。”参见“ 韶华 ”、“ 韶颜 ”。3.继承。《礼记·乐记》:“韶,继也。” 郑玄 注:“韶之言绍也,言 能继绍 之德。” 孔颖达 疏引《元命包》:“ 之时,民乐绍 业,故曰韶。”一说指昭明;显扬。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 时,民乐其昭 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4.韶子。果木名,乔木,果实味酸甜可食,也可用作工业原料。《太平御览》卷九六○引 裴渊 《广州记》:“韶,叶似栗,赤色。子大如栗,有棘刺。破其皮,内白猪肪,着核不离。味甜酢。核似荔枝。” 5.古代州名。 置州,治所在 曲江 ,辖境相当于今 广东省 韶关市 曲江 乐昌 仁化 南雄 翁源 等地。 改路, 初改府,增辖 英德县 柳宗元 《零陵郡复乳穴记》:“石锺乳,饵之最良者也。 之山多产焉,于 者,独名于世。”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八·郴州》:“昔人云, 二州,为 东北门,而 郴州 之北门也。”
【韶亮】犹言俊逸开朗。《陈书·陆琰传》:“时年二十余,风神韶亮,占对闲敏, 士大夫甚倾心焉。”
【玲琅】玉声;清越的声音。 南朝 吴均 《步虚词》之八:“至乐无箫歌,玉音自玲琅。” 刘子翚 《听詹温之弹琴歌》:“玲琅一鼓万象春,铁面霜髯不枯槁。”
【玲】玉石碰击时清脆声的声音。 曹摅 《述志赋》:“饰吾冠之岌岌,美吾佩之玲玲。”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徐凝 《七夕》诗:“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2.泛指清越的声音。《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伏愿经声琅琅,上彻穹苍;梵语玲玲,下通幽府。”
【琅】1.琅玕,似珠玉的美石。《汉武帝内传》:“ 王母 乃命诸侍女 王子登 弹八琅之璈。”参见“ 琅玕 ”。 2.门环。《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 颜师古 注:“门之铺首及铜锾也。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锾读与环同。” 3.象声词。《周礼·夏官·大司马》:“司马振铎” 郑玄 注引《司马法》:“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阘,铎声不过琅。”《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法鼓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 李周翰 注:“法鼓,钟也;,声也。” 茅盾 《无题》:“她相信刚才那琅的一声是从厨房里来的。”参见“ 书声琅琅 ”、“ 琅珰 ”。
【弦歌】1.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渑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2.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曰:‘二三子,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项籍 ,举兵围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3.《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武城 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4. 这里特指音乐教育工乍。
【礼乐】礼节和音乐。兴礼乐,以求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引吭】拉开嗓子。谓高鸣或高声吟唱。《禽经》:“搏则利嘴,鸣则引吭。”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铿轰。” 梅尧臣 《宣州环波亭》诗:“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龚巩祚 《书金伶》:“既就夕,主客哗,惟恐 之不先奏声。既引吭,则触感其往夕所得于 者,试之忽肖。”
【谐律】谐合于音律。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凤歌谐律,鹤舞会节。”
【心口】 1.心头,心。 张鷟 《游仙窟》:“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懃着心口。” 周邦彦 《大有》词:“幸自也,总由他,何须负这心口。” 李渔 《蜃中楼·传书》:“心口把 相缔,犹未得赋于归。” 峻青 《海啸》序幕三:“他说不下去了,心口上像塞上了一块石头。” 2.胸口,胸膛。《儒林外史》第五回:“过了灯节后,﹝ 严监生 ﹞就叫心口疼痛……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红楼梦》第九八回:“那人说毕,袖中取出一石,向 寳玉 心口掷来。”3.心与口。 葛洪 《抱朴子·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 南朝 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恣此心口,众罪所集。”
【韵流】 1.音韵流畅。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安仁 轻敏,故锋发而韵流。2.指诗人骚客。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3声音的和谐与流畅。4.流畅的声响与和谐的音韵。
【共鸣】1.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2.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所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 巴金 《家》三三:“不是有两颗心跟你的心共鸣吗?” 吴伯箫 《春秋多佳日》:“这是诗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 秦牧 《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一切艺术所以能够感动人,只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这种艺术里面引起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共鸣。”
【抟控】1.主持;执持。 元好问 《愚轩为赵宣之赋》诗:“心生心化谁抟控,举世伥伥皆大梦。” 徐渭 《注<参同契>序》:“援笔于既悟之后则可,牵文于未悟之先则不可。不然,抟控糟粕,希不见诮斵轮矣。” 2.凝聚心神,进行发声引控与调适制导。
【灵通】1.人与神灵之间感应相通。 罗烨 《醉翁谈录·王魁负心桂英死报》:“ 今辜恩负约,神岂不知?既有灵通,神当与 决断此事。”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大凡有片念灵通,就许他同归佛会。”2.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迅速贯通。 汪本钶 《续刻李氏书序》:“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瞶者明……何若是感触之灵通且异也!”3.玲珑活泼。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余从来嫌洞中置阁,每掩洞胜,惟此点缀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觉灵通。” 王夫之 《姜斋诗话》卷二:“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气灵通,成章而达。”4.快速通畅。 老舍 《微神》:“她点着一支香烟,烟很灵通地从鼻孔出来。”5.机敏伶俐。《四游记·唐三藏收伏龙马》:“那 行者 虽睡却是灵通,忽听外面人走不住,查查柴响,心中疑惑。”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 王茂才 ﹞田畔拾一小儿,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6.指消息来得快、来源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锺雷溪 ﹞便天天去结交督署的巡捕、戈什哈,求一个消息灵通。” 曹禺 《日出》第二幕:“不过金八 的消息最灵通,我听说他老人家一点也没有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狱里的消息恐怕更不灵通吧?”  7.特指歌咏者修炼“心口气功”所梦寐以求的目标----声灵化境面罩共鸣”
【飒】1.象声词。风声。 2.迅疾貌。 杜甫 《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袁枚 《新齐谐·搜河都尉》:“是夜风雨飒至, 不掘而成者三十余丈。” 3.形容迅速而至。4.大风吹物。 杜甫 《桔柏渡》诗:“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 袁文 《瓮牖闲评》卷四引 徐安人 《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5.指风微微吹过。《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徐行时若风飒芙蓉。” 6.拂拭而过。 卢纶 《浑赞善东斋戏赠陈归》诗:“长裾珠履飒轻尘,闲以琴书列上宾。” 郝经 《望京府赏红梅》诗:“玉衔径踏 黄河 水,貂帽飒檐掀紫锦。”7.忽;顿然。 李白 《游谢氏山亭》诗:“ 谢公 池塘上,春草飒已生。” 胡曾《咏史诗·阳台》:“ 楚国 城池飒已空, 阳台 云雨过无踪。”
【爽】1.明亮;清朗。《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牧野 。” 陆德明 释文:“爽,明也。昧爽,谓早旦也。” 南朝 鲍照 《望水》诗:“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栖白 《八月十五夜玩月》诗:“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杨朔 《香山红叶》:“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2.昌明。《书·大诰》:“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 孔颖达 疏:“爽,明也;由,用也。有明国事用智道。” 龚自珍 《臣里》:“三世耳相续,三世目相续,三世心知相续,社鬼护之,其爽十世;水不溺,火不烧,雷霆不求,其爽百世。”3.开阔;宽阔。 陆机 《齐讴行》:“ 营丘 负海曲,沃野爽且平。” 欧阳修 《会圣宫颂》:“地爽而洁,宇敞而邃。” 陆游 《南堂杂兴》诗之一:“屏除长物轩楹爽,洗濯尘襟肺腑凉。”4.豪爽。《晋书·王济传》:“﹝ ﹞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至于 之三祖,气爽才丽。” 陶谷 《清异录·文用》:“ 萧颖士 文爽兼人而矜躁为甚。”  5.畅快;舒服。 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耶律楚材 《过夏国新安县》诗:“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路本来极宽,加上薄雪,更教人眼宽神爽。” 6.《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孔颖达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着,爽是明之未昭。”后用以指心神、神志。 三国 曹植 《释愁文》:“寂寂长夜,或羣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 荀彧 之于 曹操 ,本许以天下。及议者欲加九锡, 未之许,非不之许,欲出诸己耳。 不悟,遽杀之。然则天夺其爽以诛 ,宁不信乎?” 7.用以指依附于形体的精神,即所谓“魄”。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承命惊惶,魂爽飞越,俯仰天地,若无所容。” 王若虚 《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惧夫魂爽之无依也,于是招之以葬于先茔。” 8.差失;不合。《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朱熹 集传:“爽,差。”《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 李善 注引《尔雅》:“爽,差也。” 刘知几 《史通·杂记上》:“非惟与 左氏 有乖,亦于物理全爽者矣。”《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虽踰 孔子 之文,未爽 周公 之训。”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因各出相较,长短不爽毫厘。”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究之,因果报偿,未或有爽。” 9.差别;不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进让之道,其何爽与?” 裴骃 集解引 徐广曰:“爽,差异也。” 南朝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二途如爽,即用兼通。”参见“ 爽籁 ”。10..书法用语。肃穆飘然。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六:“肃穆飘然曰爽。”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五:“劲力外爽,古风内含。”
【飒爽】1.矫健挺拔貌。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褒公 鄂公 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苏轼 《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为赋之》诗:“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 毛泽东《七绝·女民兵》:“飒爽英姿五尺枪,晨光初照演兵场”2.清朗;清新。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餔啜有余味,芳馥逾秋兰。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 郁达夫 《半日的游程》:“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3.凉爽;凉意。 邢昉 《同吉人元长圣猎过臞人山庄》诗:“飒爽延清风,緑阴满庭户。” 吴伟业 《廿五日偕穆宛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诗:“断涧吟枫柟,飒爽侵毛发。”
【面罩】即面壳。俗称假面。面罩在欧洲,乃在节日或化装舞会上常用的蒙面用具,只露出两眼、额头及脸的下半部。
【面罩唱法】美声歌手在歌唱时,要求将声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这一部分前面的区域,两眼与眉间处有轻微的振动感,形成一个三角区仿佛是把声音集中在一个“面罩”里。所以形象地借用了“面罩”一词。
面罩共鸣头腔共鸣声音进入面罩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高频泛音的色彩,似金缎般润泽,象银铃般悦耳。面罩共鸣(头腔共鸣),是歌者研修美声唱法,修炼声乐“心口气功”,所梦寐以求的目标----声灵化境
【声门】①两片声带当中的开口,声带静止不发音时呈V字形。②即歌咏发声时即声带闭全的间隙。
【天真】1.《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后因以“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餐和履顺,以保天真。” 王维 《偶然作》诗之四:“ 陶潜 任天真,其性颇躭酒。”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 陈梦雷 《李葆甫传》:“夫栖迟泉石,乐其天真,较世之执圭膺组而俯仰趦趄者,必有能辨之,又奚俟予言。”2.引申为单纯、朴实、幼稚。《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则是这位姑娘生性豪爽,一片天真,从不会学那小家女子,遮遮掩掩,扭扭揑揑。” 续范亭 《休养不到一年身体大进喜赋》:“人人无虚伪,个个尽天真。” 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现在看来,这种小市民的虚荣心,这种‘剥削别人的自尊心’的态度,实在天真得可笑。” 3.谓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南唐 冯延巳 《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杨万里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之十五:“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肉食》:“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 4.天神,天仙。 南朝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得补吾洞中之职,面对天真,游行圣府,自计天下无胜此处。”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敢人世上似这天真多则假,险些儿误丹青风影落灯花。” 5.特指道教神仙 天真皇人 《隋书·经籍志四》:“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 太上老君 太上丈人 天真皇人 …… 天尊 之开劫也,乃命 天真皇人 ,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 天真 以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 6.指帝王的容颜。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爰命彩绘,载模天真。”7.谓两眉之角。 陈继儒 《太平清话》卷一:“ 紫薇夫人诰: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两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 8.古代医家谓人得以维持生命的真气、元气。《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引 罗天益 曰:“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絶之生气。”
【自在】1.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红楼梦》第一○九回:“ 贾母 众人听了,心中好不自在。” 2.自由;无拘束。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三》:“因共扶 盆子 带以玺绶, 盆子 号泣,不得自在。” 李咸用 《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 陶宗仪 《辍耕录·大军渡河》:“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 陈毅 《示儿女》诗:“九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 3.犹自然。 苏轼 《过温泉》诗:“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元好问 《三香亭杂咏》:“宫园深闭无人到,自在流莺哭暮春。” 萨都剌 《题三氏小楼》诗:“南来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 4.佛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 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见闻自在,不住无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3 01:30 , Processed in 0.1277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