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63|回复: 0

方言玉振弦歌,家声融晋帖(社会语言学对联 教育家梁玉璋教授)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7

回帖

382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27
发表于 2014-7-3 15: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福地谈闽语,师德弦歌沁故乡”兹发表2007年呈赠梁玉璋老师的一副“方言”行业对联。
社会语言学家、教育家梁玉璋教授
方言弦歌家声晋帖标音渡越唐话
闽语韵调社酒文心载福缘流故乡
丁亥年天正月高秋霖撰句.2007.12.
梁玉璋:女,福州人。(1929.~2010.01.2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教授。闽方言、福州方言研究专家。社会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福州话辞典》、《福州方言志》(李如龙合作),《语海拾贝》(梁玉漳方言研究文集)
注释:
(1)【方言】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语。方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闽语】即福建方言。闽方言分为五种次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次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次方言;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次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次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次方言。
(3)【玉振】谓盘声振杨。《孟子·万章下》:“盘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③亦以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④比喻文辞声调铿锵。晋·潘岳《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飞辩摛藻,华繁玉振。”谓著述继美前贤。玉振金声,喻文章道德之盛。
(4)【璋明】璋通“彰”即彰明。①昭明,颁示。②显豁,明显。唐·元旗《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璋明”。
(5)【玉璋】玉器名,状如半圭,古代朝聘、祭祀、丧葬、治军时用作礼器或信玉。
(6)【弦歌】 1依琴瑟而咏歌。2指礼乐教化。清·《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意。”
(7)【韵调】气韵格凋。唐·王勃《鞶鉴图铭》序:“句读曲屈,韵调高雅。”②亦作音调。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二赋情词悲壮,韵调铿锵,与歌诗何异”。 引申为腔调。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四章:“二楞合着小机灵的韵调说。”
(8)【家声】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史记·李将军列传》:“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新唐书·狄兼谟传》:“卿,梁公后,当嗣家声,不可不慎。”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家尊是缙绅,生怕失家声。”清·李渔《蜃中栖·姻阻》:“夫人,他说得有理,论门户家声,也对得过,便依了他罢。”晋永嘉衣冠(士大夫、官宦显贵人家率族群)南渡及唐初陈元光父子、唐末王审知兄弟……大大小小,一次又一次的中原先民迁徒,入闽开发
(9)【社酒】旧时于春、秋社日祭祀土地,饮酒庆贺,称所备之酒为社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宋·陆游《春社》诗:“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清·吴伟业《过席允来山居》诗:“社酒己浓茶己熟,客来长系五湖船。”
(10)【融】融化、消融;杜甫《晚出左掖》诗:“楼雪融城湿”。融合;调和。如成语“融会贯通”③和乐;恬适。杜牧《阿房宫赋》:“春光融融”。流通。如融通票据;金融工作。
(11)【润】滋润;润泽。
(12)【晋帖】原指晋人的书迹或其摹本、刻帖清·赵翼《题文信国致永丰尉吴名扬》诗之三:“纸敝虽同晋帖临,文存不待束《诗》补。”这里借指当年晋永嘉年间南渡的八姓“衣冠”,即中州的簪缨世胄。即当时宗室移民整体迁徒的代表晋代中原文化特色的士大夫,官宦、显贵人家。
(13)【文心】①为文之用心。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②后亦指文章或文思。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草木》:“合一岁所开之花,可作天工一部文稿……迨牡丹、芍药一开,则文心笔致俱臻化境,收横肆而归纯熟。”
(14)【标音】使用音标来标注语音的方法叫标音。国际音标的使用分宽严两式:严式对语言中不同的音素,尽可能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宽式一般只对语言中不同的音位才用不同符号来表示,亦算音位标音法
(15.1)【载福】1 ①成语〖厚德载福〗《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②后谓有德者,能多受福为“厚德载福”。
(附)【厚德】尤大德。《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泛论训》:“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深厚的恩德。《汉书·淮南厉王传》: “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之厚德也”。谓施以厚泽。
(15.2)【载福】2 建雍载着“福”:州、清、安、鼎、永(即今永泰),即
(15.3)【载福】3 闽都福地。福州别称闽都。战国时,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入闽,称闽越王。始皇废闽越王无诸,设郡管辖福州地区。秦亡汉立,无诸复被封为闽越王,统冶闽中大地。福州成为闽越都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随兄率兵南下,逐渐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审知称王,定都福州。南宋末与南明,都曾建临时京都于福州。左海。福州又称左海福地。a.谓海居于东。《礼记·乡饮酒义》:“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诲也。”陈澔·集说:“天地之间,海居于东,东则左也。”b.东海。南朝·梁元帝《(金楼子) 序》:“左海春潮,连章离翰。” 福建省的别称。4福州亦称榕城福地。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 “西北有福山”,得名福州;榕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名榕城;城内“三山两塔一条江”,环境独特,别称“三山”,又因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之西面即“海西”,故史有“左海”之称。福州位居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黄金海岸,富山海之利,得风气之先,是一块高速发展、跨越新世纪的福天宝地。
(15.4)【载福】4 特指福州话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载体。福州别号左海、闽都、榕城。既有左海之海涵(海纳百川),又有榕城之榕荫(绿荫包容)。福州方言的多源性。福州方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及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了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都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也大量地进入福州话,甚至外国语如日语、英语等也都进入福州话,共同构成今天的福州方言。
(15.5)【载福】5 特指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使用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就福州话的外部关系而言,由于福州所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闽海中心地位,它对周围小方言的影响很大,它本身又拥有较强的稳固性,亦有很大的包容性,这在南方诸方言中是不多见的。
(16)【福缘】①幸福之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②特指福州的民俗文化及语言词汇之缘由和源流。
(17)【音渡】又称“过渡音”,相连的两个音素在发音移动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成分。指语词音调之异化。
(18)【渡越】犹超越,超脱。郭沫若《羽书集·抗战与文化向题》:“在抗战已成为了流俗的中国,而要继续沉默下去,过着清高的渡越的生活,那径直是非国民的态度”。 同“度越”。超越。《汉书·扬雄传赞》:“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唐·韩愈《与崔群书》:“况足下度越此等百千辈。”渡“越”。“越”为名词,古代闽越语之“越”。指福州话的演进、形成是从古闽越族语言中脱胎而出的。
(19)【缘流】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各种流变。如晋永嘉、唐初、唐末……大大小小,一次又一次的中原先民迁徒入闽,也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语言、习俗);同时也融合、发展了福建的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推演、促成了每个融合时段的语言异化与语言的社会变体。
(20)【荒】未开垦的。荒凉,菩僻;荒废,荒置。边陪、边疆,边僻。荒僻。
(21)【沁】(香气、液体等)渗透进去或焕发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毛泽东《园春·雪》
(22)【流沁】流变(语言源流与变体)及方言之间的交流、渗透与吸收。
(23)【越荒】改变、摆脱了撂荒的(境遇)。
(24)【荒唐】①广大;漫无边际。②犹荒诞。谓思想、言行不符合常理人情,使人感到惊奇。③荒置(留存)了千余年的许多古代汉语中唐宋代的语言。福州话中,有许多被认为是荒唐粗鄙的词语,多可从中国古典名著找到它的用语的源头。
(25)【沁故】渗透着故事,也抒发故情。
(26)【唐话】唐代的语言。唐人的方音。
(27)【故乡】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1900年10月5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福建福州”。这里特指文化觅天根,溯源穷本寻找语言的故乡。闽台语言(福州话、闽南话、莆田话)的主根,晋永嘉衣冠南渡以及唐部人(唐代部队的男人)故乡----河南光州固始县。
(29)【荒唐话】(超脱出中原语言变异的)荒置(留存)了千余年的古老唐代的语言
(30)【沁故乡】渗透并焕发着乡土(鲜活)的气息。生动的福州话的词汇、修辞及语流音变的气韵,从语言的故乡渗透进去又焕发出来。渗透并抒发着先人生活气息的乡土。
2007.03.10初稿
2007.12.16.晨03点26分修改、注释。
2007.12.18.晨6点30分修改定稿.
2007.12.20.由中国著名书法家(侯官山人)曾光明书写。
2007.12.29.注释稿由梁老师的硕士研究生黄小芳校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8 14:33 , Processed in 0.1253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