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 政绩官员: “混沌”开颜凿窍,“先贤”者!曾为“自然”遗憾; “文明”铰链抽珠,“后哲”乎?又佯“科学”发祥。 福州高秋霖撰句
【浑沌】①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汉 王充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陈书·高祖纪上》:“自古虫言鸟迹,浑沌洪荒,凡或虔刘,未此残酷。”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古,漭泱开 吴 天。”②模糊;不分明。《鹖冠子·泰鸿》:“五官六府,分之有道;无钩无绳,浑沌不分。” 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厘之根,无连抱之枝。” 清 卓尔堪 《宁羌将军行赠高枚升》诗:“五丁凿开浑沌气,一夫当关万夫畏。”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这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③相传为 尧 舜 时“四凶”之一,因其清浊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顽,糊涂。《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 张守节 正义:“ 浑沌 即 讙兜 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 浑沌 也。 杜预云:‘浑沌,不开通之貌。’”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内有饕餮之馋腹,外假浑沌自晦逃天刑。” 胡适 《〈海上花列传〉序》二:“这不过是有意描写一浑沌没有感觉的人,把开堂子只看作一件寻常吃饭的事业,不觉得什么羞耻。”④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无耳目,开之则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于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 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他们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张白纸或者浑沌的一块石头么?”⑤神话中的一种兽名。《神异经·浑沌》:“ 昆仑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 【文明】①文采光明。《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鴻業,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親古人未言之見聞,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氣,漸至竭耗。”②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爲囊,盛印於後也。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③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猶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聖人開運億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④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遠俗以文明,懾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遠,於今臺閣尤蟬聯。”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見先朝文明之盛,爲之慨然。”⑤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銷鋒鑄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爲王者師。”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⑥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 以之。”《後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⑦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叠前韵》:“文明種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⑧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⑨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开颜】①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四折:“想人生百年能有几,要博个开颜日。” 巴金 《秋》三:“‘三表妺,你倒比 枚表弟 还着急,’ 琴 噗嗤笑道,连 芸 也开颜笑了。”②修饰容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③为了使上级领导开心高兴。④强开脸面喻指做表面文章、形象工程。 【铰链】①连接机器、车辆、门窗、器物的两部分的装置或零件,所连接的两部分或其中的一部分能绕着铰链的轴转动。 鲁迅 《而已集·再谈香港》:“我取锁匙略迟,同胞已经捏着铁签作将要毁坏铰链之势,幸而钥匙已到,始庆安全。”②铰断链条的环节使其失去衔接。 【凿窍】①开洞。 唐 独孤铉 《凿壁偷光赋》:“方凿窍于夫子之墙,乍引潜辉。”语本《庄子·应帝王》:“ 南海 之帝为 儵 , 北海 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于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 死。” 唐 许敬宗 《谢敕书表》:“伏开瑶检,等凿窍而覩虹霓。”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玉华侍郎》:“帝凿窍而丧魄,蛇画足而失桮。”后用为斫丧天真的意思。宋 欧阳修 《红鹦鹉赋》:“凿窍泄和,漓淳杂伪。” 【抽珠】截断链系环节,抽摘链珠、 【先贤】①先世的贤人。 明 嘉靖 间议 孔 庙祭礼,称 颜渊 曾参 等十人以下和 孔子 其它门弟子为先贤,自 左丘明 以下,称先儒。见《明史·礼志四》。《礼记·祭义》:“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后汉书·吴佑传》:“嫌疑之闲,诚先贤所慎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宋 陆游 《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诗:“春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诬先贤而惑后学,其风殆不可长也。”②这里特指庄子等古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于 浑沌 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陆德明 释文引 崔譔 曰:“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清 孙枝蔚 《饮酒和陶韵》之二十:“ 浑沌 一以凿,几客返其淳。” 【后哲】①后代的哲人。《晋书·姚兴载记下》:“终不采将于往贤,求相于后哲。”②犹后俊。后起之秀。清 龚自珍 《祭程大理同文于城西古寺而哭之》诗:“贱子不文复不达,愧彼后哲称 程 龚 。” (附)【哲人】①智慧卓越的人。《诗·大雅·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皇穹神察,喆人是恃。” 唐 韩愈 《王公墓志铭》:“气鋭而坚,又刚以严,哲人之常。”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惟哲人之素修兮,感曲成之奇姿。”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六:“ 富善 先生也不是什么哲人,也说不上来世界要变成什么样子。”②谓制裁犯罪者。哲,通“ 折 ”。《书·吕刑》:“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哲人惟刑”:“‘哲’当读为‘折’。‘折’之言制也。折人惟刑,言制民人者惟法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明德慎罚,哲人惟刑,《书》传所美。自今蔽狱,都下则宜……平心专意,务在得情。” 【遗憾】1.犹遗恨。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仇兆鳌 注:“《文赋》:恒遗恨以终篇。” 元 姚云文 《摸鱼儿·艮岳》词:“便乞与 娲皇,化成 精卫 ,填不尽遗憾。” 清 孙鼎臣《与郭筠仙书》:“徒使忠臣荩士魂魄,遗憾千古耳。”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 王瞎子 毕生最大的遗憾,是他到 蛤蟆滩 以后,拾便宜‘买’得女人不够精明,生下的拴拴 ,没有他十分之一的机灵。”2.不称心;大可惋惜。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序》:“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吾在世已久,踰越分愿,无所遗憾。” 清 管同 《馀霞阁记》:“自 余霞之阁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 道静 ,我很遗憾,没有来得及多和你谈谈工作。 【发祥】①显现吉利的征象。《诗·商颂·长发》:“浚哲维 商 ,长发其祥。” 郑玄 笺:“深知乎维商 家之德也,久发见其祯祥矣。” 汉 班固《典引》:“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舄奕乎千载。” 南朝 齐 王俭《褚渊碑文》:“辰精感运,昴灵发祥。” 唐 柳宗元《礼部贺嘉禾及芝草表》:“天惟发祥,地不爱寳,嘉禾擢质,灵草抽英。” 明 方孝孺 《双桂轩铭》:“天兆厥昌,惟桂发祥。”②谓帝王生长、创业。 晋 傅咸 《桑树赋》:“惟皇 晋 之基命,爰于斯而发祥。”《南齐书·祥瑞志序》:“夫流火赤雀,实纪周 祚,雕云素灵,发祥 汉 氏。” 明 刘若愚《明宫史·宫殿规制》:“此宫( 启祥宫 )乃 献皇帝 发祥之所,原名 未央宫 。”《清史稿·礼志五》:“ 盛京 根本重地,发祥所自,后世不可不躬亲阅历。”③泛指开始建立基业或兴起。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鬼灵相墓术》:“墓前午上,一潭水甚佳,然其家子弟,若有乘马坠此潭,几至不救者,即是吉地,而发祥自此始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签·彭期生》:“ 庐陵 是 文文山 发祥生长之地。” 闻一多 《龙凤》:“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 夏 民族与 殷 民族……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 上海 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但他们的季刊,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 【发祥地】1.指帝王生长、创业的地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惟 盛京 稍东之 兴京 ,则 肇 、 兴 、 景 、显 四祖及 太祖 发祥之地。”《花城》1981年第6期:“ 辽宁,历史上是女真族建立 满清 政权的发祥地。”2.指民族、历史、文化、革命运动、某种政治思潮等起源的地方。 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在 中国 历史发祥地的 黄河 流域各省份,民间的风俗居然直截了当地把七月七夕称为‘女节’。” 徐迟 《火中的凤凰·凤翔》:“这是五四运动发祥地。这是人民 中国 诞生的摇篮。”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三一:“ 曼彻斯特 是对华经济侵略的大本营,而同时又是自由主义的发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