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钢铁厂炼铁原料分厂天车技师陈新兴先生 为炉火配餐,佐理熔基,陶冶倚天剑气; 让国筋强劲,文韬处势,抑场镇海弦歌。 福州高秋霖撰句2012.03.28 【陈新兴】男,1966届福州高级中学毕业。1969年初上山下乡,沙县梨树公社(今夏茂镇)中堡村插队知青。1970年秋分配三明钢铁厂。历任炼铁厂原料分厂天车工,技师,工段长,党总支书记等职。2007年退休。 【三明钢铁厂】今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钢集团”)前身为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建于1958年。2000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设立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历经50多年的发展,三钢集团已形成年产钢500万吨以上规模和以钢铁业为主、集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是福建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化肥生产基地。目前,三钢集团有职工1.84万人,总资产221.14亿元,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4家(其中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紧密型企业2家,委托管理企业2家。 【炼铁】将金属铁从含铁矿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中提炼出来的工艺过程,主要有高炉法,直接还原法,熔融还原法,等离子法。从冶金学角度而言,炼铁即是铁生锈、逐步矿化的逆行为,简单的说,从含铁的化合物里把纯铁还原出来。实际生产中,纯粹的铁不常见。更多的是得到铁碳合金。 【原料】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例如冶炼金属的矿砂,用以纺织的棉花,制造面粉的小麦,都是原料,是经过人类劳动取得的劳动对象。 【炼铁原料】即铁矿石、焦炭、熔剂等炼铁主要原料,铁矿石入炉前的准备处理,煤粉的炼焦生产,铁矿粉的烧结和造球等等质量检验非常严格 【天车】①神话传说中羲和 载日之车。 唐 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诗:“南星变大火,热气馀丹霞。光景不可迫,六龙转天车。” ②指天子所乘之车。 唐 储光羲 《群鸦咏》:“羣鸦随天车,夜满新丰 树。” ③高丽国 对 中国 使者之称。 宋 王寂 《送张仲谋使三韩》诗:“遗民笑指天车道,酷似南阳 异姓王。” ④星名。即北斗星。或曰轸星为天车。 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星》:“《汉书·天文志》:‘斗为帝车。’又《晋书》作‘天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海,故名……《荆州星占》:‘轸为天车。’” ⑤ 装在厂房的梁上,可以移动的起重机械。⑥引江河水上岸灌溉的一种大型水车。 【天车】桥式起重机是桥架在高架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桥架型起重机,又称天车。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起重小车沿铺设在桥架上的轨道横向运行,构成一矩形的工作范围,就可以充分利用桥架下面的空间吊运物料,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桥式起重机广泛地应用在室内外仓库、厂房、码头和露天贮料场等处。桥式起重机可分为普通桥式起重机、简易粱桥式起重机和冶金专用桥式起重机三种。 【天车工】一个特殊工种,即桥式起重机操作员。分为通用桥式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两大类。属于高空作业。 【技师】技师就是技能工程师,是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员。技师不同于一般工程师,技师属于职业资格,工程师属于职称。 【炉火】①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伧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床下设炉火,犹不差。” 唐 舒元舆 《上论贡士书》:“廊庑之下,特设茵榻,陈炉火脂烛。”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 ②谓道士炼制丹药。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少君》:“ 少君 于 安期先生 得神丹炉火之方。”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 张绰 ﹞颇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又以炉火药术为事。” 清 王韬《淞滨琐话·倪幼蓉》:“女少长,喜阅道藏书,且多妙解,于炉火铅汞之事,独不深信。” ③炉中之火。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絶之。” ④特指钢铁熔炉之火。 【炉火纯青】原指着士炼丹成功时的火侯。后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孽海花》第二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他的手腕,他的机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艾芜 《百炼成钢》十三:“有的人技术纯熟,像 袁廷发 那算到了炉火纯青。” 【国筋】国家的钢筋铁骨。这里喻指国力。 【配餐】 ①搭配在一起的各种食品,如合装在一起的面包片、香肠、火腿等 。如方便配餐 |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即达到均衡膳食。 ②按照一定标准把各种食品搭配在一起:根据病人的不同需要进行配餐。③这里特指钢铁冶炼时的原料搭配。 强劲 【佐理】 ①协助治理。《三国志·吴志·步隲传》:“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 宋 陈师道 《贺许州梁资政书》:“念方佐理之秋,莫效暄寒之问。”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吏部为铨综之司,而郎曹之选,所以佐理天官,简拔贤俊者也。” ②指协助长官治事的副职。 唐 岑参 《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诗:“郡中叨佐理,何幸接芳尘。” 廣韻》土刀切,平豪,透。] 【韬】亦作“ 轁”。“ 韜”的简体字。亦作“ 鞱”。 ①弓袋。《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毛 传:“櫜,韬也。” 陆德明 释文:“韬,本又作弢。弓衣也。” ②纳弓于弓袋。参见“ 韬弓 ”。亦指藏刀于刀鞘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祖》:“ 罗 抽刃出,已复韬之,曰:‘我始以汝为人也,今如此,杀之污吾刀耳!’” 何垠 注:“韬谓藏于鞘中也。” ③掩藏;敛藏。《后汉书·姜肱传》:“ 肱 卧于幽闇,以被韬面,言患风疾,不欲出风。” 宋 梅尧臣 《十五日雪》诗之二:“沙泉流复东,烟蕚坼还韬。” 清 秋瑾 《红毛刀歌》:“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④包容;蕴含。《庄子·天地》:“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 郭象 注:“心大,故事无不容也。” 成玄英 疏:“韬,包容也。君子贤人,肆于已前十事,则能包容物务,心性宽大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唐 张九龄 《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赠太师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公负经纶之器,韬王霸之略。”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气决青云,词韬白雪。” ⑤包扎;敛束。《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晋 郭璞 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新唐书·南蛮传下·东谢蛮》:“俗椎髻,韬以绛,垂于后。” ⑥牧畜。 明 何景明 《赠李仲良耆老序》:“鹰隼韬而养之,利其能博野鸟也。” ⑦古兵书有《太公六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为 周文王 师 姜望 所撰。后因以借指用兵的谋略。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不劳 孙子 法,自得 太公 韬。” 宋 王安石 《别雷周辅》诗:“明时尚使龙蛇势,壮志空传虎豹韬。” 陈毅 《孟良崮战役》诗:“ 华东 战局看神变, 陕北 军机运妙韬。” ⑧《广雅·释诂三》:“韬,宽也。”引申为宽馀,优长。《南史·梁纪下·元帝》:“常曰:‘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人谓器币有余用者为宽韬,与此韬同义。” ⑨通“ 翿”。古代行射礼时用以指挥进退的旗。《仪礼·乡射礼》:“旌各以其物,无物,则以白羽与朱羽糅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 郑玄 注:“不命者无物,此翿旌也。翿亦所以进退众者……今文糅为缩,韬为翿。” 胡培翚 正义:“亦声近假借。” 【文韬】文功攻守的谋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 【文韜武略】文武两方面的谋略。《水浒传》第四七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指用兵的谋略。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威震家邦四海清,文韬武略显英雄。”(元·李文蔚《蒋神灵应》楔子) “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地网天罗。只饶班马才能,难脱龙潭虎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1] 【镕基】冶炼熔铸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 【镕】 ①熔铸金属的模具。《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 颜师古 注:“鎔,謂鑄器之模範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鑪也,從篤變化,惟冶所爲,方圓薄厚,隨鎔制爾。” 清 宋大樽 《茗香诗论》一:“金之在鎔,惟冶者之所鑄,質化以我之形。” ②比喻规范,模式。 元 耶律楚材《兰仲文寄诗二十六韵勉和以谢之》:“養如 鄒軻 氣,成自 仲尼 鎔。” ③后作“熔”。给金、石等加热使变成液态。 南朝 陈 徐陵 《天台山馆徐则法师碑》:“王粒雖軟,金膏未鎔。” 明 沈周 《石田杂记》:“凡畫上涴墨,用廣膠鎔成濃汁,緜布醮之。” 清 王韬 《瓮牖馀谈·海岛火山》:“在山頂上忽開一穴,將石燒鎔,如水流出。” ④引申为融化,融合。 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序论》:“ 耆卿 鎔情入景,故淡遠; 方回 鎔景入情,故穠麗。” ⑤后作“熔”。熔铸。 唐 韩愈 《镜潭》诗:“非鑄復非鎔,泓澄忽此逢。”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鏡二枚……不惟尺寸花樣相符,即第三句第三字模糊,亦不爽毫髮,然後知爲一笵所鎔。” ⑥后作“熔”。比喻写作时融化提炼内容;炼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詞。” 黄侃 札记:“異于經典者,固由自鑄其詞;同于《風》《雅》者,亦再經鎔煉,非徒貌取而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規範本體謂之鎔。” 詹鍈 义证:“‘鎔’是冶金,比喻對内容的提煉,就是通常所説的煉意。‘裁’是裁衣,比喻剪裁浮辭,就是通常所説的煉辭。” ⑦后作“熔”。比喻陶冶,造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酌三五以鎔世,而非迂緩之高談。”《清史稿·礼志五》:“俾習禮儀,鎔氣質。” 【处势】凭借居高凌下导引移送之势。 (附)【抱法處勢】坚持法制,凭借权势。《韩非子·难势》:“抱法處勢則治,背法處勢則亂。”《韩非子·难势》:“抱法處勢而待 桀 紂 , 桀 紂 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 【陶冶】 ①陶工和铸工。《墨子·节用中》:“凡天下羣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 ②谓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荀子·王制》:“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明史·职官志一》:“虞衡典山澤採捕陶冶之事。”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技藝院者,汽機、電報、採礦、陶冶、製煉、織造等事。” ③制作和烧炼(陶瓷器)。 清 朱琰 《陶说·陶冶图说》:“由内廷交出陶冶圖二十張,次第編明,爲作圖説,進呈御覽。” ④陶铸。教化培育。《汉书·董仲舒传》:“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 颜师古注:“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鑄金也。言天之生人有似於此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發性靈,金玉出頑礦。” 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二:“这伟大时代的洪炉,陶冶了多少 中国 现代的青年战士,陶冶了多少 中国 未来的青年战士!” ⑤谓怡情养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至於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抑揚】 ①按下与上举。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手有抑揚,各尊其紀。” 唐 刘蕡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謀不足以翦除奸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開闔抑揚,孰知其功。” ②浮沉,进退。《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衆取寵。” 晋 左思 《吴都赋》:“覽將帥之拳勇,與士卒之抑揚。” 唐 司空图 《连珠》之三:“蓋聞濟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繫遭逢之運,並著抑揚之效。” ③谓声音高低。 唐 庄若讷《湘灵鼓瑟》诗:“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三:“抑扬是指整个一句或一短语的音调的逐渐向上或向下。” ④谓文气起伏。《西京杂记》卷四:“及其序 屈原 、賈誼 ,辭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 宋 苏轼 《与二郎侄书》:“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學此樣,何不取舊日應舉時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 ⑤褒贬。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於難分之中,而無取舍之恨者,使臧否區分,抑揚咸允。” 唐 刘知幾 《史通·浮词》:“至於本事之外,時寄抑揚,此乃得失禀於片言,是非由於一句,談何容易,可不慎歟!”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若以種族革命爲復仇之非行,國與國之相戰争者,何以不爲復仇之非行?於此則退之,於彼則進之,抑揚之論非有比例可知也。” ⑥谓称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大伽蓝》:“惟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而近時作記,多措浮詞,褒美人才,抑揚功閥,殊失記事之本意。” ⑦谓贬抑。《南史·梁纪下论》:“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 孔 墨 ,流連 釋 老 。” 清 陈鳣 《对策》卷四:“ 班 荀 二體,角力争先,或病其索然無意味,未免抑揚過當。” ⑧控驭自如貌。《梁书·武帝纪上》:“驅率貔貅,抑揚霆電。” 唐 李百药 《谒汉高祖庙》诗:“抑揚駕人傑,叱咤掩時雄。”⑨扬扬自得貌。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 九齡 洎 裴耀卿 罷免之日,自中書至 月華門 將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遜, 林甫 處其中,抑揚自得。” 【倚天】靠着天。形容极高。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 終南 曉望蹋龍尾 ,倚天更覺青巉巉。” 宋 韩元吉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词:“倚天絶色壁,直下江千尺。” 金 元好问 《岐阳》诗之三:“三十六峯長劍在,倚天仙掌惜空閒。”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安得倚天抽寳劍,把汝裁爲三截。” 【镇海】即定海。 【剑气】指剑的光芒。常以喻人的才华和才气。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剑气凌云,而屈迹于万夫之下。”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宋 华岳《呈番禺赵及甫》诗:“笔锋带怒摇山岳,剑气衔冤射斗牛。” 太平天国 石达开 《白龙洞题壁》诗:“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剑气箫心】犹剑胆琴心。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周实 《哭洗酲》诗:“尘寰从此知音稀,剑气箫心谁与抗。”亦作“ 剑态箫心 ”。柳亚子 《自题磨剑室诗词后》:“剑态箫心不可覊,已教终古负初期。” 【弦歌】①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和王胜云》之二:“齋釀如澠漲緑波,公詩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②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聞弦歌之聲,夫子 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 對曰:‘昔者 偃 也聞。’諸夫子 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誅 項籍 ,舉兵圍 魯 ,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唐 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學徒,弦歌以時。” 明 李东阳《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宫。” 清 刘大櫆《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③《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任 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爲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爲彭澤令。” 唐 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