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8|回复: 0

经济农工商对联 茶艺对联(1) 武夷水仙茶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7

回帖

382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27
发表于 2014-7-2 2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夷水仙茶联
天衣碧晕水心清淑
地魄灵香仙品厚淳
福州高秋霖撰2010.09.12.
【武夷水仙】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注释
【仙品】.稀有罕见的非凡之品。 唐  谢邈 《谢人惠琴材》诗:“七弦妙制饶仙品,三尺良材称道情。”《宣和书谱·女仙吴彩鸾》:“ 彩鸾 为以小楷书《唐韵》……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 清 龚自珍 《跋唐人临晋本黄庭经》:“此卷之为 唐 临 晋 迹,不在缺笔一证,审其气韵,殆仙品也。”指非凡的气质和姣美的姿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仙人的品级地位。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某 东海 龙也,天帝所敕,主八海之寳,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者超证仙品。”.仙界的果品食物。《西游记》第五回:“是我不待他请,先赴 瑶池 ,把他那仙品、仙酒,都是我偷吃了。⑤这里喻指非凡的茶叶品种
【水心】水中央。 唐  元稹 《说剑》诗:“幽质狱中埋,神人水心守。”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后次韵》之二:“ 漳南 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 明  唐寅 《游金山》诗:“孤屿崚嶒插水心,乱流携酒试登临。”《花月痕》第六回:“ 小岑 、 剑秋 陪着 荷生 一船。一会荡入水心,遥望着旷远芊绵,水烟凝碧。”
【清淑】清和。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 衡山 之神既灵,而 郴 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气,蛇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宋  范成大 《邵阳口路粗恶积雨馀泞难行》诗:“不知清淑气,果复曾郁积。” 清  黄宗羲 《永乐寺碑记》:“天地间清淑之气,山水文章,交光互映。”清美,秀美。 宋  苏轼 《寓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明  刘基 《满庭芳·二月十一日寿石末公》词:“乾坤清淑,为瑞在扶舆。”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五:“海宇平康,山川清淑
【厚淳】即淳厚。敦厚质朴。《汉书·循吏传·朱邑》:“﹝ 朱邑 ﹞为人淳厚,笃于故旧。” 南朝  梁 沈约 《答陶华阳》:“昔之淳厚,羣生何辜;今之浇薄,羣生何幸。” 明  方孝孺 《友鹿翁传》:“气貌淳厚,意志豁然。”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天衣】①喻指天空中飘浮的云。 元  张可久 《人月圆·会稽怀古》曲:“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长风吹海色,飘飖送天衣。②佛教谓诸天人所着之衣。《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 南朝  陈  徐陵 《天台山徐则法师碑》:“夫海水扬尘,几千年而可见;天衣拂石,几万年而应平。”③泛指仙神所着之衣。 唐  司空图 《云台三官堂文》:“尘蒙而庙貌全隳,藓驳而天衣半褫。” 许地山 《缀网劳蛛·商人妇》:“ 阿丹浩挖 被天魔 阿扎贼 来引诱,吃了阿拉 所禁的果子,当时他们二人底天衣都化没了。”④帝王所着之衣。《南齐书·舆服志》:“衮衣汉 世出 陈留  襄邑 所织。 宋末用绣及织成, 建武 中, 明帝 以织成重,乃采画为之,加饰金银薄,世亦谓为天衣。”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三:“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天衣沾蚪蟒,国马出驹駼。”
【地魄】指月亮。 唐  李岩 《五言》诗:“天魂生白虎,地魄産青龍。” 清  黄景仁《月下杂感》诗:“聞道 姮娥 嫁,于今是 結璘 。河山收地魄,宫闕爛天銀。”按,《云笈七籤》卷五五:“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魄。
地魄
【泓碧】指水色清澈碧绿。亦指清澈碧绿的水。 明  李东阳 《南溪赋》:“乘舟而泛,則泓碧長曳,汰痕圓暈。”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洞口水不絶如簾,旁一池泓碧,是曰 蓮花之洞 。” 清  魏源 《重游盘山寺》诗之一:“山重水複中,放出一泓碧。”
【炳灵】①焕发灵气。《文选·左思<蜀都赋>》:“近则 江汉 炳灵,世载其英。” 吕向 注:“炳,明也;载,犹生也。谓 江汉 明灵,故代生贤哲。” 唐  陈子昂 《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杜司户 炳灵翰林,研几策府。” 金  元好问 《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识者以为中国之大,平治之久,河岳炳灵,实生人杰。”②闪烁的灵气。 汉  班固《幽通赋》:“系 高顼 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唐  温庭筠 《过孔北海墓二十韵》:“珪玉埋英气,山河孕炳灵。”
【碧晕】绿色光圈。 宋  何薳《春渚纪闻·李端叔铭僧研》:“比邱 了能 蓄端研,古斗样,青紫色,有二眼,碧晕活润。” 元  谢宗可 《水纹》诗:“一池碧晕雨初落,千迭翠鳞风更微。”
【灵香】①传说中指能起死回生的仙药。《海内十洲记·聚窟洲》:“灵香虽少,斯更生之神丸也。”②神奇的香味。 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清药灵香几处闻,鸾歌凤吹动祥云。” 唐  吴筠 《步虚词》之八:“杳霭结寳云,霏微散灵香。”《太平广记》卷六一引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王妙想》:“忽有灵香郁烈,祥云满庭,天乐之音,震动林壑。”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三:“霞衣最芬馥,苏合是灵香。”③指焚香礼神。 唐  李商隐《河内诗》之一:“灵香不下两皇子,孤星直上相风竿。” 冯浩 笺注:“灵香,焚香礼神也。”
【武夷水仙】即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水仙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水仙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北产区用福建水仙种,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闽北所种的水仙种,约在光绪年间传入,其成茶称水仙或闽北水仙。闽南永春产地以福建水仙种,按闽南乌龙茶采制而成的闽南水仙。广东饶平、潮安用原于产潮安凤凰的凤凰水仙种,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凤凰水仙。凤凰水仙种是有性群体品种之一,选用优良单株栽培、采制者,又称凤凰单丛。  闽北水仙始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是闽北较大的优质产品。所用的水仙种,发源于建州瓯宁县(建阳)小湖乡大湖村的严义山祝仙洞。据1939年张天福《水仙母树志》载:“前八余年,清道光间,有泉州人苏姓者,业农寄居太湖……一日往对岸义山……经桃子岗祝仙洞下,见树一,花白,类茶而弥大……试以制乌龙茶法制之,竟香洌甘美……命名曰‘祝仙’……当地‘祝’‘水’同音,渐讹为今名—‘水仙’矣。”   1929年,《建瓯县志》也载:“查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坪山,其他有严义山,山上有祝仙洞”,“瓯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见《闽产录异》),可见水仙栽培历史约在130年以上。   水仙是无性系品种,半乔木型,自然生长树高幅5米左右,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平滑富草质,叶肉特厚,栅状组织双层;花冠大,整齐美观,开花不结实或极少量结实。“开花不结子,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崩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传各县”(见《建瓯县志》)。  水仙根系分布较深,栽植时,土层宜深厚;株型高大,行株距稍放宽;分枝能力弱,应及时修剪、摘顶,促进分枝;有易衰现象,枝干害虫多,宜加强培肥,采养相结合。   按“开面”采,顶菜开展时,采三、四叶。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谷雨前后二、三天)、夏茶、夏茶(复至前三、四天)、秋茶(立秋前三、四天)、露茶(寒露后)。每季相隔约50天。   制茶过程,做青阶段一般乌龙茶基本相似。做青后的工序则有不同,闽南乌龙茶注重外形的卷曲紧结,增加包揉工序与次数。闽北乌龙茶,为条形茶,不包揉。近来闽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杀青后的焙制工序,采用杀青与揉捻方法交叉时行,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术又相异之处。  其制作工序是: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初烘(俗称走水焙)、包揉、足火。   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闽北水仙“得山川清淑之气”。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清光绪年间产销量曾达500吨以上,畅销闽、粤、港、澳、南洋群岛、新加坡、英属婆罗洲和美国旧金山等地。   宣统二年,南洋勤业会进行第一次茶叶评比,金圃(建瓯)、泉圃、同芳星诸号,均获优奖。1914年又参加巴拿马赛会,詹全圃得一等奖,杨端圃李泉丰得二等奖。198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中央商业部银质奖章。  一叶赢得万户春,今日闽北水仙已占闽北乌龙茶中的百分之六、七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3:36 , Processed in 0.1241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