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02|回复: 0

师恩堪比父爱深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2-5 2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9月11日,是罗香林教授诞辰110周年,适逢教师节来临,本栏特刊登此文,以作纪念——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的成长道路,离不开导师的指引。其中,陈寅恪、朱希祖两位教授对他的扶掖、帮助尤值一书。
罗香林(1906.9-1978.4),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水楼村人。父亲罗师扬,是一位饱学之士,长于文史,著有《希山丛书》8卷。又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1903年起在兴宁开办新学。辛亥革命后,他先后担任兴宁县长及广东省会议员等职。家中藏书盈室,为少年罗香林提供了难得的学习环境。罗香林把父亲的一席话当作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读书贵为国家谋学术独立,不有创获,胡以立世,吾儿其自奋发!”
陈寅恪为罗香林的
客家研究引路
1926年,罗香林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因兴趣不合,不久转入历史系,有幸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1930年夏,罗香林撰写了一篇题为《客家源流》的毕业论文,呈送给导师陈寅恪审阅。陈在文稿上作了一句批语:“家谱内多有材料,须再考查。”后来罗香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老师主张,“只要有史料价值,足以助我们弄清问题,什么材料都可用,引用前人论著,不必以人废言。”陈还特意为他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源流。
陈寅恪的上代从福建上杭迁到江西义宁(今修水县),本属客家人。他对罗香林说:这些从闽粤迁去义宁的客家人,多数以耕读为业,因为勤奋读书,所以考秀才的时候,本地人往往以学额被客家人多分去了,便出而纷争。后来由封疆大吏请准朝廷,另设“怀远籍”学额,专给客家人应考,与原来的学额无关,这才把纷争平息。陈寅恪一家,自他高祖胜远公,至他父亲伯严先生(三立),都是由“怀远籍”入学,然后逐级考上各种高科的。他的祖父陈宝箴,咸丰元年举人,1895年任湖南巡抚,是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父亲陈三立,光绪十五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同光体”诗派领袖。一家三代,有四人入《辞海》条目,为客家人争得荣耀。
罗香林在陈寅恪的指点下,扩大族谱等史料的征集。他于1930年冬开始,在广东各大报纸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事》。经过一年征集,后来又亲赴广东各地考察,又搜集到不少族谱。他把这些资料汇编成册,并附上编写提纲,向导师请教。1933年,罗香林发表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全书共25万字,运用大量谱牒、史书等资料,详细论述了客家“为中原衣冠旧族”、“为避战乱迁居南方”、“历经五次大迁移”等观点。随后,又撰写了《客家源流考》及《客家迁徙及分布地图》等著作,从此跨进了客家研究的大门。在一系列客家著作中,他首创了“民系说”,把客家列为汉民族的七大民系之一。1931年,罗香林父亲去世,罗香林回家治丧,恩师陈寅恪寄来亲笔挽联:
惜公抱经世才而未竟其用
有子治专门学能不负所期
挽联既是对前辈的哀悼,又是对学生的鞭策和鼓励。他后来给出版社写信,公开称赞罗香林:“罗君十年来,著作颇多,斐然可观,自不用旧日教师饶舌,以妨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的陈寅恪常常收到从香港寄来的钱物,其中有大陆十分匮乏的猪油等副食品,而署名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罗汉”,只有老师才知道这是学生罗香林的一片苦心!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罗香林用了自己当年的笔名。
朱希祖为罗香林的
治学从教竭力相助
罗香林的早期著作《客家研究导论》和《粤东之风》出版时,朱希祖教授都为他作序,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而他的序文并非敷衍之作。有学者认为,朱的序文在学理上对客家的有关论述,比青年罗香林当时的论证逻辑更加严密,起到理论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效果。而对于《粤东之风》,朱希祖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罗君的《粤东之风》,虽然不能算首倡,却希望可以集大成!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大,要追踪十五国风,这一点见识,就高出于众人之上啊!”“自从周朝初年算到现在,这种工作,经过三千年,方从最北采到最南,罗君的功绩,实在比较收集《楚辞》的功绩,更加卓越了!”
朱希祖1879年生于浙江海盐县,字逖先,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著作等身,又是著名藏书家。他十分重视地方史料和古籍的搜集整理,这对罗香林的史学研究影响很大。他在北大任国学研究所主任时,就曾参与发起“歌谣研究会”,刊行了一种《歌谣周刊》,采集各省歌谣数千首,比罗香林采集客家山歌早了好几年。
1932年起,罗香林到中山大学任教,与时任中大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共事两年,受到恩师的提携,担任史学系副教授,并推荐他兼任文史研究所编辑、主编。朱希祖在中大任教时,与罗香林同任广东通志馆纂修,商讨通志体例,并主动向他提出,希望由其撰写民族略和华侨略等内容。1934年,朱希祖到南京中央大学任史学系主任,又力荐罗香林到中央大学任教。后因校长罗家伦对罗香林有成见,一直未获教授资格。罗香林遂于1936年8月离开中央大学,受聘为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中山大学教职。罗香林上任之初,已是岳父的朱希祖与他通信不断,从馆藏目录到购书种类,都一一指导。罗香林采纳老师的建议,购入了大批珍贵图书文献,面向社会发动捐书,自己带头捐一百多册,组织编印图书目录,汇编专业史料,校注珍本,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同时创办了《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组织专家学者发表书评或论著。《太平天国洪秀全家世考》等文章就是他在这期间发表在学报上的。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嗜书如命的朱希祖为转移藏在南京的大批书籍,辗转奔波于江浙安徽一带。从7月9日起装运书籍六十大箱,包货车一辆,由南京至徽州,又由徽州转到屯溪乡下,历时三个月。8月间,日机疯狂轰炸广州,罗香林将怀孕的妻子朱倓送回老家兴宁避难,自己与同事紧急挑选了5万多册珍贵图书疏散到广州郊区。翌年10月,日寇在大亚湾登陆,罗香林又将图书安全转移到广西。在国忧家难之际,他忠于职守,为国家抢救了大批贵重书籍。如今,这批幸免于难的图书,珍藏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文献馆里。而朱希祖抢救出来的25万册图书,由他的儿子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有朱先生最珍爱的明钞宋本《水经注》。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两人始终挂念着对方的安危和图书的转移。
罗香林这样评价朱希祖:“先生毕生治史,最重气节,明是非,藏书外,无恒产;而高风亮节,不可企及。”1944年7月,朱希祖先生在重庆去世,享年66岁。后来罗香林为他整理编辑文稿,出版了《朱希祖先生文集》传世,这是对恩师的最好回报。
●陈蔚梁
   


来源链接: http://mzrb.meizhou.cn/html/2016-09/06/content_120426.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5 15:08 , Processed in 0.1283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