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37|回复: 0

新都斑竹园镇刘氏宗祠独特家训不好好读书不得好死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7 1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萧家碾的刘氏宗祠。
提示
为防备子孙废止书香会,走上歪门邪道,刘安全“祝天地,告祖宗”,立下誓言:如果后世子孙中,有人要把书香会的田产、资金擅自分拆出售或瞒混,破坏条规,一定要“遭恶疾而速亡”。换句话说,就是不得好死。不过,这个“报应”只对其人有效,不涉及他的子孙。
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一个叫萧家碾的地方,在周围充满川西特色的各式楼房小院中,有一座红柱白墙青瓦的老式建筑--刘氏宗祠。226年来,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眼前身后风云变幻。刘氏上川始祖刘中和第九世孙、新都繁江中学原校长刘兴才说,2016年7月15日,在成都市政府公布的第6批“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刘氏宗祠位列其中。在成都区县中,刘氏宗祠是目前为数极少、保存最为完整的宗祠之一,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见证,刘氏宗祠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在刘氏宗祠中,刘氏先祖为鼓励后世子孙读书,在宗祠里以对联的方式立下毒誓,让人感慨万千。
刘氏宗祠:庭院建筑,川西风格
刘氏宗祠是传统的中国庭院式建筑,以中轴线布局,讲究方正,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四合头”房,院内、屋后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用檐廊或柱廊联系各个房间。
现存的祠堂格局只有一个天井。三河村村委会委员刘家强说,祠堂最初大得多,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天井和数间厢房。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在祠堂左右两边,如今还保存有房屋的遗迹,残木破瓦堆砌在一边。
天井地面,用细小均匀的鹅卵石铺成,中间用瓦片围成一个圆圈,圈中用瓦片勾勒出一只鹿子的形状。刘兴才说,图案是祠堂建成时就有的,每次维修祠堂,都没有动过。
祠堂房屋是穿斗式木结构,墙体用篾笆夹杂泥土筑就,屋顶用青瓦坡式处理,解决了川西地区多雨的屋面排水问题。外墙以白色为基础色调,门窗浅褐色,廊柱枣红色,色调搭配清新而淡雅。
祠堂另一个建筑特征是川西民居“长出檐”,从大门房檐到过厅,到中堂,再到祭祖大厅,屋檐都支出一大截。刘兴才说:“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利于排水。川西多雨,屋檐伸出去越长,雨水洒落得更远,就不会淋在墙上,浸湿墙体。”
祠堂内每间房屋的屋檐相连,在屋檐下形成了一条条内廊道。刘兴才说:“内廊道将每一间屋子连在一起,下雨时可以由此通过,不用从天井穿过淋雨,有‘下雨天走遍全院不湿鞋’的说法。”
刘氏渊源:出自尧帝,刘备后裔
刘氏宗祠祭祖大厅供奉着刘氏历代始祖高曾祖牌位,正中墙上挂着“渊源藜杖”匾额,左右对联是:“始自陶唐开世系,继从石壁发源流。”里面藏着这支刘氏家族的迁徙密码。
1924年编修的萧家碾《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出自尧帝陶唐氏,尧帝第9个儿子源明,受封在刘地,是为刘氏。传到第75世,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在公元前154年,封他的第8个儿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封地在今河北定州市,郡望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世以“彭城”为堂号。
广东兴宁县《刘氏族谱》中说,三国蜀汉政权建立者刘备,是刘胜的后裔。唐僖宗乾符年间,刘备二儿子刘永的后裔、翰林学士、观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避乱到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宁化县)石壁洞,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南宋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7个儿子刘开七,字必高,号慎七、三郎,因出任广东潮州府都统制(潮州总镇),家人跟随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到潮州,后又落业在梅州程乡县(今广东梅县)。
广东嘉应州兴宁县黄彦章聚众叛乱,刘开七奉命带兵征讨,不幸阵亡,被后世尊为由闽入粤始祖。
刘开七只有一个儿子刘广传,字弁,号清淑,端平2年(1235)考中进士,出任江西赣州府瑞金县知县,筑城建学、平寇有功,深受当地人拥戴。景炎2年(1277)年底,元军攻陷江西,刘广传以身殉国。
刘广传有马氏、杨氏两个夫人,马氏生了9个儿子、杨氏生了5个儿子,14个儿子繁衍出14房人,人称“一脉宏开十四房”,也叫“二七男儿”,分派在各府州县,成为各支刘姓始祖。这支刘氏是构成世界刘氏主体的一大支派,是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宗族。
刘广传的子孙中,有多人曾在四川为官:三儿子刘巨汌,官至成都府内江县县令;七儿子刘巨波,官至四川学政;刘巨波的三儿子刘登国,官至四川重庆府知府等。
清康熙58年(1719),住在广东兴宁县梓皋(今广东兴宁市水口镇)井下村的刘广传第8个儿子刘巨涟的裔孙刘中和,时年28岁,“腹裕诗书,显扬念切”,顺应康熙帝发起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与妻子廖氏商量,决定移民入川。
入川始祖:勤俭持家,百岁而终
入川路途遥远,刘中和卖掉所有家当,加上此前的积蓄,凑了1000文钱路费。临走时,又做了6个糟鹅蛋揣在身上。当时刘中和的儿子刘士俊才6岁,一家三口踏上了入川的旅途。
一家三口如果仅靠那点路费,是根本没法走到四川的。为此,刘中和年轻力壮,帮着他人肩挑背扛,沿途打短工,换取一家人的生活费。廖氏则挑着一家人的行李跟在后面。
一路艰辛,终于到了四川,暂居在成都府新都县弥牟镇八阵图。刘中和从广东带来的1000文钱路费一分钱都没用,糟鹅蛋还有3个半。刘中和用路费买了数亩地,开始了在四川的新生活。
数年后,刘中和的日子过得殷实起来,把家正式安置在了今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萧家碾,此前在八阵图购置的产业,送给了族人。
在四川的殷实富足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女也长大成人,刘中和的心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想老家了。一天,他对妻子说:“人都有祖、有父,就像木有本、水有源一样。现在家里衣食无忧,我想回老家把祖父和父亲的筋骸背到四川来安葬,你看咋样?”
廖氏极力赞成,还说,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今后咋个教育子孙后代呢?刘中和先后两次回到广东兴宁老家,先后把祖父刘嘉谟、父亲刘其逸的筋骸背到四川安葬。
刘中和做完这些事情后,还有一桩事情未了:修祠堂。他和几个也迁徙到四川来的弟弟商量,大家集资在萧家碾修建刘氏宗祠。
修建祠堂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前后用了5年多时间。乾隆55年(1790),刘中和100岁生日那天,刘氏宗祠完工。双喜临门,各地亲朋好友都前来庆祝。当天,天气晴朗,宾客济济一堂,大家聚谈畅饮,好不高兴。
宴席刚完,突然下起大雨,亲朋好友没有一人离去。临近傍晚,刘中和穿戴整齐,坐在中堂,说了几句话后,合上眼睛,安然而去。
刘中和的故事,在1924年修撰的萧家碾《刘氏族谱》中,由刘中和裔孙刘作夔撰写在《入川第一世始祖讳中和事略》里。刘作夔在文中最后写道:“族亲齐集送老,非福德兼隆,能若是乎!”
跟随刘中和一起入川的儿子刘士俊,号杰夫,赠封为修职郎(文职封赠散官,正八品),妻子巫氏,生有刘安栋、刘安国、刘安全(字美廷)3个儿子。刘士俊夫妇去世后,合葬在一起,如今墓葬和墓碑仍保存完好,当地人称“双碑”。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刘士俊夫妇的墓地堆砌成一个小土丘,四周栽满柏树,郁郁葱葱,高大茂密,隔得很远都能一眼看到。两块墓碑由刘氏后人在近年重新培修,四周砌以白色条块瓷砖,墓碑更显庄严肃穆。
刘氏美谈:陈氏事迹,葆贞完孝
宗祠祭祖大厅门上方,有一块“葆贞完孝”匾额,这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刘氏族谱》中,有一篇《节孝刘母陈太孺人传略》,记载了这块匾额的来历。
刘安国成年后,娶了陈氏为妻。这个陈氏可不是一般的乡村女子,她“幼娴姆训,长习女史”,不仅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知书达理,对古代贞洁孝妇的故事更是熟悉。
嫁给刘安国后,陈氏操持家务,孝敬父母,极力鼓励刘安国读书博取功名,“尤为罕闻罕见”。陈氏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安国的问题所在:“你现在还没有考取功名,是因为你读书没有一颗恒心。”
陈氏还对刘安国读书制定了要求,每天要读多少篇书,写多少页字,如此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效的。刘安国听从了陈氏的建议,照着去做。没过几年,刘安国参加府试(由当地知府主持的考试),考中第一名,取得童生资格。
有了童生资格,就可以参加由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主持的院试,考中了就是秀才。遗憾的是,刘安国重病不起了。
《新繁县志》中记载,刘安国临终前对陈氏说:“我得了重病,没有办法。你现在有了身孕,如果有幸生个儿子,我死也瞑目了。”刘安国死后5个月,陈氏果然生了个儿子,取名刘子凤。
此后,陈氏立誓不嫁,苦守贞洁,抚育儿子刘子凤,在刘安全的帮助下,家里的田土“由窄而宽,银钱则由少而多”。陈氏辛勤操持家务,一家五世同堂,子贤孙孝,个个都有出息。
陈氏的事迹闻名乡里,当地政府为陈氏赠送“葆贞完孝”匾额以示旌表。陈氏非常高寿,活到了96岁。
刘氏家训:耕读传家,立下毒誓
刘氏宗祠祭祖大厅里,有一副特别的对联:“违誓命定遭瘟疫,顺条规必获祯祥。”一般来说,宗祠里的对联,都以吉祥和祝福传示族人,这个刘氏宗祠为何会出现“遭瘟疫”这种类似诅咒的对联?
《四川刘氏通志》主编刘峰廷说,这幅对联正是刘氏宗祠最为独特的地方,看似在“诅咒”,其实饱含着刘氏先辈对后世裔孙的鼓励和希冀。
《刘氏族谱》中《美公兴设书香会原序并法戒对联各一首》记载了这幅对联的由来。入川始祖刘中和从广东迁到四川以来,一向以“耕读”为家训,“耕以立其基,读以要其成。”
到刘安全这一代,入川刘氏已有100多年,经济上比较富庶,其间出了一些读书人。为鼓励更多后人愿意读书、喜欢读书、认真读书,博取更多、更大的功名,刘安全特别叮嘱4个儿子,一定要把“耕读传家”的祖训传承下去。
为此,道光14年(1834)五月初七日,刘安全设立书香会,拟定管理书香会的条规,为书香会考虑了经济来源。他把早年购置的24亩田地、11间瓦房等的收入作为基金,以供每年宗祠祭祀、奖励族人之用。
对用心读书的后人,用基金进行奖励,让他更加勤奋;没有得到奖励的,也会因此而努力读书。刘安全希望书香会能“上不负祖宗培植之遗意,下不没我一人作育之苦心”。
对用心栽培后人读书,力求上进的,就用基金奖励他。虽然未来前程不知道,但其立志读书求取功名的志向非常值得鼓励。刘安全说,希望后世子孙各自振兴,把这个条规永远奉为箴铭。由此,他制定了那幅独特的对联。
因为耕读传家,重视教育,这支刘氏先后出了县令、道府、大夫、提学、都运、按察、九门大都督、将军等文武官员,当代也在党政、科教文卫等方面出了不少人才。
如今,刘氏宗祠每年都要举行清明会,并与广东祖地建立起了联系,川粤刘氏往来密切,共话千年血脉深情。
   


来源链接: https://sc.people.com.cn/n2/2016/1119/c345458-29333915.html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0 18:55 , Processed in 0.1446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