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12|回复: 0

【重庆日报】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 七问巴蜀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7 13: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

     5月15日-17日,重庆渝中,一所小学校的学术会议,吸引中国教育界的目光。
     中国教育学会两位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戴家干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来了,加拿大温莎公立教育研究团队、澳门研究团队、猪八戒网CEO朱明跃………众多跨界精英前来参加巴蜀小学举办的“小学教育巴蜀峰会”暨“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工作坊活动。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室”,让我们看到未来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方向。”有专家评论。
     一所小学校的改革实践,为何能引起学界如此大的关注和震动,巴蜀小学又一次给予我们怎样的惊喜?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蜀,去找寻一所学校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五年级学生人均阅读量一学年能达到80万字?
关键词:儿童核心 儿童思维

     小学教育巴蜀峰会语文工作坊的展台上,来自北京、上海的语文教师手捧着《我是快乐小书虫》的校本教材不停地问这问那,当他们得知巴蜀小学五年级学生人均阅读量达到80万字时,这些孩子自发完成的阅读量使他们倍感惊讶。
     “学校抽样调查显示,五年级学生平均阅读量能达到80万字,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4倍,最多的达到300余万字;孩子们的书虫笔记平均记录40页左右,最多的记录达100页。”巴蜀小学语文学科负责人丁小彦介绍。
     据了解,巴蜀小学目前少年作家辈出,8岁女孩陈粲然的《菲菲历险记》,10岁男孩王唯一写出《皮达鲁吉历险记》,11岁小女孩王一婷的《一婷心语》如今已连载出版了5本书籍。
     “教育就是为发展儿童,一切教育改革都应从儿童出发,并回归儿童生活。”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认为,一旦“儿童思维”成为老师、家长共识的时候,很多改变就自然而然、悄然无息地发生了。
     巴蜀共识,学生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读懂儿童,真正激活学生内在需求。只有读懂儿童,才能找到综合化改革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
     以儿童为本位,基于儿童、研磨儿童,巴蜀小学选择了这样一个综合化改革路径的出发点。


为什么跑了200多所学校的专家在这里会被折服?
关键词:基于国家课程 高于国家课程


     福建教育学院教授邹开煌是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造诣颇深的专家。
     曾调研过全国200多所学校的他,每到一处都喜欢随机抽取班级给学生讲课。他说,了解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课堂。
     峰会期间,邹开煌教授抽空自选六年级(8)班,上了一节“走进树叶吹奏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令他想不到的是,在观察树叶吹奏阶段,孩子们从音乐的节奏、表现、情绪、感受上侃侃而谈,精彩点评,甚至连难度极高的树叶演奏,有同学将树叶放进嘴巴立即吹出高音质的响声,全场掌声雷动……
     “孩子们个个能说会道,音乐素养真高!”邹开煌惊叹于巴蜀小学全面现场开放的同时,称赞学生。
     “对孩子的表现我们一点也不意外,他们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两天能培养出来的。”巴蜀小学副校长吴倩说,“课程综合化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理性选择了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用裴娣娜教授在峰会总结时说的话就是“基于国家课程,高于国家课程。”
     学校在尊重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同时采取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一方面,基于学科,在学科中遵循综合化的原则与要求,充分体现学科综合性;另一方面,以整体性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既坚持优化学科课程内容,又创造性实现跨学科的适度融合。
     马宏校长认为,巴蜀小学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强调了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及其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一方面,依托学科自身的融会贯通,强调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学习,实现全方位的整体育人功能。


为什么一场校园艺术节,能吸引600多位学生报名?
关键词:贯通生活 联系社会


     5月20日,巴蜀小学蓝湖郡校区教学楼一隅,人头攒动。正在举行的“我要上六一”校园艺术节活动半决赛场面火爆。一打听,本来900人的校区竟然有600多名学生自主报名。
     为什么巴蜀的孩子如此乐于展示自己?
     原来,学校多年来坚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每年学校的金话筒比赛、歌舞大赛、校园音乐会丰富多彩,从个人到小组、班级多种参与形式,人人都有机会上台展示。
     活动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从综合化理念出发的系统课程。即使不是才艺展示的主角,也可配合参赛选手进行伴舞、朗诵、场景布置,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在舞台的位置。
     综合化的课程意识已深入巴蜀教师骨髓,形成一种常态。
     在巴蜀峰会音乐学科的一节展示课上,平时对音乐不太“感冒”的学生吴双宇异常兴奋。原来这堂课老师教孩子们运用IPAD上的钢琴软件,为诗词创作RAP(说唱)旋律。“鹅鹅鹅,曲颈向天歌……”当打击器乐奏出自己谱写的说唱旋律,吴双宇玩得特别“嗨”。
     在音乐学科,学科老师经常采用“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将学科知识与拓展知识分解到音乐会必选、自选、个人表演项目,每月一次的音乐会既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检验,也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我们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在每个学科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中都有意识地运用综合化改革的手段,打通学科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围墙’。”学校副校长李永强介绍。
     在巴蜀,课程综合化实施激发和唤醒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和潜能。


为什么要专为学生上一堂评价活动课?
关键词:评价导向


     “老师,我发现教室窗帘没人拉。”“老师,课表没有及时更新。”……在一节题为《我的岗位我的责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智慧寻找自己的岗位,随后,他们需每天坚持完成岗位任务,在实施一个月后再集中进行行为习惯评价活动课。
     为什么如此重视评价?还要专门进行一次评价活动课?
     “课程综合化实施一定需要建构综合化的评价体系进行导向和保障。”品德学科组长李明静介绍说,“在针对行为习惯的评价探索中,我们将以前空洞、笼统的品德评价进行了细化,在评价过程中实际打通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联系。”
     影响力黄金表、加油点赞章、微信红包……品德学科评价奖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仅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工具更多样化,拍照、摄影、文字点评,都可以对学生点滴行为习惯的评价方式。
     “每个学科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老师才有了对课程实施效果的量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改进。”品德学科负责人张帝认为,“与传统评价相比,如今更重视表现性评价。比如语文学科评价增加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评价,美术学科重视学生作品的学以致用等。”
     “综合评价的探索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综合化实施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还包括开发出与之配套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地保障学校综合改革的方向和实效。”学校副校长潘南表示。
     评价协同,让巴蜀小学的综合化改革走得更远。



为什么说巴蜀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知易行难?
关键词:学科优化 适度融合


     我国中小学对综合化改革的探索各有特点。比如,清华附小“1+X课程”、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
     而巴蜀小学的综合化实施,简单讲,无非也是从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的学科间综合着手。
     学科课程内,包括教程重构,对本学科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教材的重组,包括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综合,也就是纵横联系。
     跨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采取相关综合,本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采取主题融合,以项目任务驱动问题的解决,相联系的学科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地搭建脚手架。
     实施起来,这里面必须具备很多前提。
     以学科核心的把握为例,需要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进行清晰认识、准确把握,确立科学的核心素养,并进行综合化实施。据学校副校长李杰介绍,仅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确立上,巴蜀团队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反复寻找专家论证。
     巴蜀课改不是横空出世,最大的特点在于改革的主题从学校的历史中走来,一以贯之,在实践中丰厚。将学校工作的重点聚焦到课堂,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不同阶梯,成立学术委员会、律动研究室、教师学校集团管理输出等,激活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多年来,巴蜀不断在分科与综合课程中寻找适度的融合。在综合化具体实施路径上,交给各个学科。由学科组根据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自身学科相适应的体系,实现在行动指南指导下学科建设的百花齐放。
     特别强调,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不是打破原有分科教学体系框架下的综合,而是在坚持学科优化的同时坚持适度融合。
     坚持学科优化,不是简单的教程重构、纵横向整合,必须伴随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语文学科为例,在经过相似、对比、拓展等方式重组教材后,需要先后运用比较教学法、群文阅读法、单元整体教学法、“1+2”主题教学法等,向学生进行整体的、综合的传授。
     适度融合,各学科全部基于儿童需要出发,根据本学科目标、特点,选择与一个或多个学科的综合,能综合则综合,不能综合绝不生拉硬拽。
     因此,各学科综合化实施呈现动态化、常态化的特点。动态化,比如学科综合化的主题、项目经常在变化;学科课程内综合化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科达到近半,有的只有五分之一。常态化,指综合化意识在老师意识中逐渐深入,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综合化运用已成为常态,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然转变。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回归完整的生活,从而促进“全人”发展的探索。
     不难发现,巴蜀小学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最终需要“人”的水平的提升。



为什么巴蜀要说三年只做一件事?
关键词:教师影响教师


     “回顾巴蜀小学综合化改革实施进程,第一个《巴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09-2012),研究各学科核心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实践过程中辨析我们的目标和方向,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还处于教师自发探索状态。
     2012年,巴蜀小学拟定并开始实施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主题自然生成。近年来,学校深入进行了学科育人核心素养及有效转化方法的探索,并主动引进了项目式学习,更新了课程“综合性”实践的观念,全体师生家长共同做出了典型的实践案例,探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从而提升教师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意识,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紧接着,我们再审慎将这一成功的经验和教师团队,引入到各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的改革探索,研发出学科工作坊校本教研新常态。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热点”的狂热追踪,很多时候让教育人身不由己。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排浪式、行政式的改革看起来形成了轰动的效应,但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巴蜀小学三年只做一件事,正是基于教育人的良知和使命担当。
     为什么要这么说?
     “学科体系知识的梳理调整,对每个学校老师发生了非常大的挑战。”裴娣娜教授对综合化改革的态度,印证了巴蜀小学前期对改革的忧虑和审慎的循序渐进的推动态度。
     在巴蜀看来,综合化改革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没有成熟的经验,在保证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激发和卷入更多的老师一起出发,才能创生出新的经验。
     回顾七年改革历程,巴蜀在宏观实施策略上有两条思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自下而上——现场创新推动思想丰厚,唤醒和激发老师内生动力,形成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与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意识,为改革打下“人”的基础。
     巴蜀教育改革的原点在于“人”,巴蜀教育改革的生态在于“动”,在一种灵动鲜活的教育场中,实现人的发展。正是树立并共识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让老师告诉老师”、“让老师影响老师”的激情状态下理性研究的局面。


为什么要探寻分科和综合的改革底线?
关键词:行动指南


     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始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和重点。
     在中国,几十年的分科教育方式使各学科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学习与生活之间过度割裂。但与此同时,分科教学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类型,它是国家意志,也是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的保证,其优势不容忽视。
     如何找到分科与综合的最佳界限?巴蜀小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学生出发,以生活为基础,通过综合改革,以有机融合分科教学目标和资源作为一种方法,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建构综合性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也就是说,巴蜀小学课程综合化实施是在继承分科教学优点的前提下,着眼全人发展,进行了有条件、深度的综合。“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既是对学科分化的弥补,也是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基于学科,才能更好超越学科。
     无疑,这为中国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提供了一种极具操作性和可能性的现实图景。
     5月16日,小学教育巴蜀峰会进入高潮阶段,巴蜀小学首度向全国发布《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行动指南》,涉及学校整体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10个学科的课程改革思路。
     经历其中,巴蜀团队更清晰地认识到小学教育鲜明的价值取向是:为提升人的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行动指南只是一个纲领,告诉一线老师们最基本的综合化改革实践路径。”马宏指出,强调“指南”意义,更强调“保底”作用,立足于教育部课改纲要,教师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在行动指南形成过程中,巴蜀团队坚持以顶层设计与终端呈现为落脚点。学科内,聚焦核心素养;学科间,以项目学习为抓手,探索跨学科教学,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对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全程评定的综合评价体系。
     对于全国一线老师来说,行动指南更像一个拐杖,帮助长期处于分科教育意识影响下的教师,从纯粹的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一所小学,敢于以工作坊形式推动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一定会大有作为。”《中小学管理》总编沙培宁等与会专家的点评,对巴蜀小学安静务实,潜心教育改革探索进行了最为中肯的评价和鼓励。
     尽管教育的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教育的根本不同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珍惜,所以用心;因为憧憬,所以坚守……巴蜀小学就是这样,用思想的光辉照亮前进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安静务实、草根研究,原创行动,师生家长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从容优雅地前行。
文章引自 《重庆日报》2015年5月28日第16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巴蜀小学官微!


                    
                        


来源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0106778&ver=1&signature=l5mu1YXtlOaC-mGpRG3rnN-imMjeJCZWV05K3S2QpNCgSxtQzTtlNBwrxaQ*EPIhiYM9CeALephM-2Ga9*Di*N2bDeFPDRhXe5qfmNtCWzh92ge6PGFSIoiJrq*NKtQ1*oJaMwWwPbyE4VZb6rIYiQ==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19 09:12 , Processed in 0.1313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