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8|回复: 0

村落里的移民史:客家人与深圳的缘分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11-25 1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方埔萧氏宗祠。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历来就是迁徙之地。深圳人,历来就是迁徙之民。在本次自然村落普查中可发现,很多姓氏是从中原地区辗转福建、江西、安徽以及广东其他地区,最后在深圳落地生根。
村落里的迁移史,老村民的迁徙故事,在与普查员话语间,一卷卷辉煌的外来拓荒史就此打开。这其中,客家人与深圳的缘分,尤为令人津津乐道。
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约占60%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但深圳的移民史并非始于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之初,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一支族群从遥远的地方徙来拓荒,这便是客家人。
已故客家文化研究权威罗香林先生曾这样概括客家史,“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可歌可泣的迁徙史”。从公元四世纪初以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为战乱频仍不断向相对安定的南方迁徙,一千多年共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迁徙,并在第三次迁徙后形成了今天的客家人大本营--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低山丘陵地带。
深圳与客家人的缘分始于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据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丽川介绍,清朝初年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氏势力,清政府两次下令迁海,今天的深圳全境都处在迁海范围内,深圳因此变成了荒凉之地。统一台湾以后,清政府下令复界,但由于原住民在迁徙过程中死亡殆尽,回迁人口寥寥,政府为此出台了鼓励垦荒政策,未受迁海影响的客家人于是从粤东北长途跋涉,来到了深圳靠东的龙岗地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新居民。今天,深圳原住民中客家人约占60%。
四方埔村--客家民居典型代表
四方埔村,便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据本次自然村落普查资料记载,四方埔村位于坪地办事处辖区范围的中部,距离办事处约2.2公里,与石灰围、牛眠岭等自然村相邻,原坐落于丘陵地带,现已平整,龙岗河在村的南面流过。据当地老人介绍,因立村之处是一个小山坡,周围都是青草地,客家话称青草地为“埔”,故取名四方埔。
四方埔村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主要姓氏为萧,元末明初从福建宁化迁移至梅县松源,清代从坪地山塘尾迁移至本地,该村于1777年始建,现村于1995年至2006年在原地重建。
四方埔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目前现存98座,可谓是客家“活历史”。其中,代表性民居有四方埔萧氏围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占地面积3698平方米。建筑平面布局为三堂四横四角楼结构,后有天街,前有禾坪和月池,中间为萧氏宗祠,是一处典型的客家清代四角楼围屋,该围屋保存基本完好,现无人居住。
此外,四方埔村现存宗祠一座,为露瀼堂,始建于1777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露瀼堂现仍作为宗祠使用。村民们介绍,每年公历12月28日为“露瀼堂庆典日”,村里举办大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赶回来参加,同时还邀请邻村长者、乡贤做客,是日,族人祭祖、舞麒麟、敬老、吃大盆菜,每年都要摆近100桌,热闹非凡。
纵观整个四方埔村的发展史,客家文化深入此地之髓,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本土文化之魂。如今游走在四方埔村的大街小巷,依然能从偏居城市一隅的客家古民居中,寻觅到浓浓客家文化的风韵。
   


来源链接: http://www.sznews.com/travel/content/2016-11/16/content_14270139.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3-29 02:17 , Processed in 0.1251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