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14|回复: 0

《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序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6-9-21 17: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平
对联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突出的民族文学特色。对联不但是名符其实的“国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应用于社会,它不为改朝换代而湮没,也不为时代前进被淘汰,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逐渐形成我国文苑艺圃中流行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体。“楹联习俗”已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联和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客家人传承了古老的汉文化,以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历千年薪火,代代相传。客家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吃苦耐劳,开基创业,耕读传家。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战乱迁徙,或遭岁月炎凉,客家人都始终执着地承袭、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潜力--文化。客家人崇文重教,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子民百姓,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都喜欢用对联来营造氛围,表达心情。所以说,楹联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迁徙本是平常事,但并非所有迁徙的人就是客家人。关于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学研究学者们大多推崇罗香林教授《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两本著作中的观点。罗先生这两本书引用了大量客家人的谱牒,论证了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即中州人),经过了五次大规模迁徙,由中原辗转到华南各地和川陕安徽台湾各省,并流徙至东南亚及海外各国。但也有一些客家学者说客家人主要是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土著汉民和小量的南徙移民组成。
学术界如何界定“客家人”,这是人类学和客家学研究的大事。本书不是研究客家学的著作,没有必要为“客家学”的大事花太多的笔墨和时间去研究。我认为,客家族群是汉民族中一个民系、一个很有特色的民系是肯定的。有人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亿多客家人,分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我更认同将“客家”上升为一个文化概念的提法,故本书只是一部客家传统文化书籍,只要入编的对联有点“客家”元素,能为客家文化做点事,我想就够了。
既然大家肯定“客家”是中华汉民族中一个重要民系,客家文化研究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重视,我们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出于保护这些濒危流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家一定能谅解我对“客家”的理解而编纂这部书。
为此,我们把入编本书对联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
1、全世界客籍人士的楹联;
2、全世界客籍人聚居或流徙居住地的楹联;
3、五代以来客家人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楹联;
4、五代以来非客家人在客家地区工作和生活创作的楹联;
5、五代以来非客籍人对客籍人、物赠贺、吊挽的楹联。
据专家考证:中国第一部专门联书《谢华启秀》的作者是明代四川客家人杨慎,字升庵。明代客籍联家除杨慎以外,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庐陵(今吉安市)的解缙(1369-1415),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解大绅传》载,说他8岁即能以顶真格与成人对对子。有关解缙对联传说很多,其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著名的谐讽联,讽刺了一些徒有虚名、没有实学的人,广为流传,被后来很多名人引用。
连年的战乱生灵涂炭,中原的人们流离失所。南徙的汉民,同时把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往南方,和南方的土著汉民融合到一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鼎盛的清代楹联文化也同时影响了客家,这时的客家联坛也和全国联坛一样,群芳争艳。如陈宏谋、伊秉绶、宋湘、林召棠、李载熙、丁日昌、陈继昌、黄遵宪、丘逢甲、陈三立、王见川、谢远涵、黄慎、陈宝箴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楹联史上占据着一定地位。所以说,客家楹联是中国楹联的重要构成。
雍正十年(1732),嘉应州成立后,成为闽粤赣客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粤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楹联也随着普及和风行,从而涌现出一批著名联家,闽西宁化的伊秉绶和嘉应州的宋湘就是这个时代著名的楹联家之一。
晚清影响很大的楹联家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梅州市)城东下市人。近年来学术界对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进行探讨和重新评价,认为他既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还是改革家、外交家和教育家。这位晚清著名诗人,最近已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中国古代百位文化名人之一。他传世对联现虽仅发现近50副,但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清末至民国,客籍联家不断涌现,如王利亨、陈衡恪、钟孟鸿、何寿朋、林百举、邹鲁、廖仲恺、孙中山、李宗仁、杨滋圃、彭玉麟、李秋四、钟明光等等。民国时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对联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之前,客籍的联家也不少。如陈寅恪、朱德、叶剑英、王力、郭沫若、罗元贞、古直、黄旭初、唐景崇、陈富城(台湾)等等,这一时段的客籍最著名联家有三人:一位是被誉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江西修水人陈寅恪;另一位是广西博白的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王力;还有一位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四川客籍郭沫若。
陈寅恪一生治学严谨,创作了很多楹联。作品高雅,而且富含时代和个人情感。可惜人们对这位国学大师的楹联佳作没有及时记录,所以本书收入他的作品并不多。
郭沫若是新中国建国后中国楹联界影响最大的联家之一。他不但联作颇丰,对联专辑有《郭沫若楹联辑注》,还有部分联语入辑其它联书。读者可在本书看到他的大量优秀作品。
客家对联最大特点是姓氏祠堂对联。客家人在儒家文化思想指导下,撰写对联有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这些对联,大都为宗族内先贤名人撰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祠堂楹联,表达了客家人厚重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基本上以探本溯源、追怀祖德、敦睦族谊、激励后昆为主。它悬挂在厅堂、门廊或栋梁下面(栋对),像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宣言,也是客家先贤垂裕后昆的特种教科书。
还有,客家人无论是南徙汉民或本土土著,最初都是居住在地脊民贫深山角落里艰难地生活。他们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前赴后继、吃苦耐劳、披荆斩棘才开出一个新天地。客家人是世界上中华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一个民系,客家人无论走到海角天涯,都有一个永不泯灭的“乡愁”。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除了不间断地回“家”看看以外,还在他们的聚居地设立宗祠或会馆,这些楼堂馆所、客家人开办的酒楼商肆门上都镌刻着一副副对联。这两行文字,承载着客家人的传统文化:追怀祖德、念故溯源、思乡爱国、褒扬公益,表达了客家人的真挚情感。
《中国客家对联大典》的选题,在征稿函发出以后,便得到很多客家文化人士和有识之士的赞许和响应。当代联家、原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楹联学会会长郑妙昌说:“你这选题太好了,至少前面500年,后面也许500年没有人会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但我并不希望“后无来者”,而是殷望“后继有人”,希望以后有人对《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因为这毕竟是中国首部客家对联“汇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遗珠”。
出于对客家楹联的“钟情”,我谨能做到这一点点了。
(作者为《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主编;本文有删节)
   


来源链接: 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5-03/30/content_105547291.htm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6 06:15 , Processed in 0.1362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