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71|回复: 0

开封张氏与闽粤客家张姓渊源

[复制链接]

6039

主题

2697

回帖

10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304
QQ
发表于 2015-3-17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封张氏与闽粤客家张姓渊源

2015年03月11日10:58    来源:开封网


  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李、王、张)之一,出自姬姓,以赐姓为氏。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为妻,为黄帝正妃,是为嫘祖。嫘祖与黄帝生子曰玄嚣,为青阳氏,居江水(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青阳氏的儿子挥任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张”本义是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密切相关。因此,挥被黄帝赐姓为“张”,其子孙后代遂以“张”为氏。

  张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春秋时,晋国贵族中有人名解张,字张侯,解张之子孙后代以字为氏,此支张氏世代仕晋。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张氏后裔仕韩。韩后迁新郑,此支张氏族人随之迁居中原。

  战国时期,张氏已居于开封。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纵横家张仪入秦拜相。张仪,大梁人,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310年在秦与魏两国任相。张仪入相后,创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汉时期,大梁人(今开封)张耳,曾做过信陵君的门客。魏亡后,至陈,为里监门吏。后与陈余一同跟随武臣,北定赵地。武臣称赵王,张耳为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怒张耳封王而自己封侯,发兵攻打张耳,张耳败投刘邦。刘邦又立张耳为赵王,卒谥景。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后更名改姓。公元前208年归附刘邦,为军中谋士。楚汉战争中,张良出谋划策,屡立战功,深得刘邦赞赏。今兰考县西有张良墓。据台湾《张氏族谱》记载:汉初,张良之孙张典,汉文帝时为清河太守,迁家于清河仁里乡节孝坊,族人以“清河”为郡号。典十世孙张孟成,迁范阳,其曾孙张韪随晋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又六传,张隆仕刘宋顺帝,复迁河东,后徙洛阳。又四传君政,为唐韶州别驾,迁居始兴,成为中华张氏大族的重要一支。

  宋金以来开封张氏名人辈出

  历史上开封张氏名人众多,宋金以来更是名人辈出。开封人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北宋末年,家徙居钱塘,九成从杨时学,应进士科,绍兴廷对第一,官礼部侍郎。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后知温州。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颇有影响,著有《横浦心传》等。卒谥文忠,赠太师,封崇国公。

  张从正,字子和,金代睢州考城(今兰考)人,金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出生于考城一中医世家。11岁时从先世学医,21岁“予自先世授予医方,悬壶问业”。《金史》中记载:“张从正,贯穿难素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起疾救死多奇效。”金代时期,温补之法在医界盛行,不少医者管出己见,滥用补药往往贻误病人,针对医界的弊端,张从正潜心研究寒凉学派医理,提出了“邪在人病、邪去自安”的理论,创立了“凡在表者皆可汗”、“凡在上者皆可吐”、“凡在下者皆可下”的“汗、吐、下”三法。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独特运用,开拓了医界“攻邪”学派之一代新风。金贞五年(公元1217年)被召入汴京(开封)任太医,因而他与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被后人誉为金元四大名医。

  张从正一生行医50余年,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晚年,他集一生行医之经验潜心著书立说,其代表作《儒门事亲》录辑重要病案多例。自元代以来多次刊印,现存古今《儒门事亲》版本有20余种,足见一代医王在中华医学史上的地位。

  明代张卤(1523年~1598年),字召和,号浒东,兰阳县(今兰考)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先后任婺源、高平县令,以政绩拜礼科给事中,值穆宗登基,疏请勤视朝、莅经筵、广顾问以兴新政,被采纳。隆庆四年(1570年)晋升太常少卿,命未下,而内江相请更制兵营,卤草疏,极言不可。隆庆五年(1571年)升右通政,9月拜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巡抚浙江。万历六年(1578年)诏巡抚保定,提督紫荆、倒马等关,加副右都御史。卤自通政擢中丞,三领节钺,在操江平叛卒马应祥,在河道捕妖人王溪,在保定修三关险厄,百里保障。后迁南京太常寺卿,辞官归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病逝。张卤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较多,主要有《张浒东文集》《邑志七篇》《仪封县志》等。

  清代著名清官张伯行(1651~1725年),字孝先,晚号敬庵,谥清恪,清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出身书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福建及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张伯行体察民情、为政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誉。在众多清王朝的忠臣宿将中,“其德量、操守、政事,皆令人神往”。如《专祠碑记》所云:“历数当世臣儒,于公首屈一指。”张伯行不仅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有丰赡的著述及纂述留世,如《困学录》 《续困学录》《居济一得》《正谊堂文集》《小学解集》《广近思录》等。

  近代,开封张氏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更是名人辈出。开封通许人、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教授张文广,为北京体育学院创建人之一;1934年获全国摔跤公开赛轻量级冠军;1936年赴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表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著名眼科专家张效房,开封市人,1945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历任河南省立医院、重庆医学院、河南省眼科医院名誉院长、河南眼外伤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眼科基金会理事及中国分会会长、国际白内障人工晶体状体中心主席、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等。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十大科技功臣称号。

  开封张氏的迁徙与闽粤客家张姓之渊源

  历史上,开封张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唐代开封人张伯纪于总章二年(669年)由河南浚仪县(今开封市)出发,随同开漳圣王陈元光征闽而落籍,唯第7世孙搬回河南居住,至第13世孙(另说19世孙)张元甫因元兵追杀,南逃定居今福建云霄县火田乡西林村。下传6世至张元子,入赘诏安县官坡乡廖家,而创立张廖衍派,成为当今台湾张廖简家族之源头。

  北宋哲学家张载,宋嘉年间进士,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先世世居大梁(今开封)。张载之孙张端,诰授宝鸡太守。北宋重和年间,张端带领家族逃离关中,迁至汀州宁化石壁,张端被尊为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第四世孙张扬德,曾在开封为官。张扬德生3子,张化龙、张化凤、张化孙。三子张化孙,南宋贡生,诰封中宪大夫,原住宁化石壁村,后迁居福建上杭。张化孙生有18子,传108孙,后裔遍布闽、粤、赣、湘、桂、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张化孙曾孙张敏承,明代时任开封知府,永乐二年(1402年)卒,诰授朝议大夫。张化孙被海内外客家后人誉为鄞江(汀江旧称)始祖。

  宋末元初,约1270年,开封张氏兄弟三人细一、细二、细三,由河南汴梁(今开封)途径荆楚迁居湖南郴州,下传二世张德玉授任合州知州,张德玉卒后葬郴州城东石龙湾。明万历年间,郴州张氏后人张博文族旺人众,生有八子,四子联悦、七子联恂、八子联隽迁往四川。2014年9月,以张开华为首的湖南郴州张氏族人前来开封,寻根问祖。

  开封南书店街路东的“金华书店”原为“容芳”照相馆,是开封照相业的一家老字号,由广东大埔客家人张寿卿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东大埔客家人张葵斋、张华斋兄弟与其父在河道街开设“葵华斋”照相馆。1909年,17岁的客家人张寿卿从大埔来开封在“葵华斋”当学徒。张寿卿勤学好问,悟性很高,8年后学得一手好活。1917年他在开封土街开“世昌”照相馆,后生意渐入佳境,又在洛阳开“世昌”分馆。1924年,张寿卿在南书店街今址购置房产,不忘“葵华斋”张氏的多年培育之恩,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继承光大嗣业,仿效“葵华斋”,取二子建容、建芳名尾二字容、芳为店名取名“容芳”。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县城南街,发现一座春秋郑国大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轰动国内外。其中的两件工艺精湛的青铜莲鹤方壶,为世人赞不绝口。当时,这批珍贵文物被运往在开封的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1924年为了保存这批珍贵文物,特邀开封各家相馆技师拍照。当时,技高一筹的“容芳”经理张寿卿以拍片清晰、立体透视感强名列第一。

  1948年开封解放,城中战斗激烈,人民解放军战地记者急需摄影胶卷,开封地下党找到张寿卿,张寿卿把“容芳”仅存的几卷进口胶卷转交解放军使用,为解放开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寿卿当选为开封市照相业公会首届理事长。如今张寿卿的后人在开封已经繁衍了四代,其中有教师、干部、医务人员等,成为广东大埔客家后人生活在开封的张姓大家族。

客家通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4-20 09:12 , Processed in 0.12289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