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 友
唐宝洪
赵七在一场百年难遇的山洪中救下了邻村的江三,两人遂成了莫逆之交,认了同年——赵七稍长,为兄。 赵七早就想下南洋(东南亚)闯荡一番,但苦于没有盘缠,又不忍心撇下老母、妻子和幼子出远门,所以一直没有成行。江三窥破了赵七的心思,就为他筹足了盘缠,并郑重其事地保证:“我一定照顾你家老小,你放心!” 怀着美好的憧憬,赵七踏上了风风雨雨闯南洋的旅程。三个月后,赵七家钱米告罄,赵妻便前往江三家求助,江三家境殷实,一出手就给了赵妻三斗米。 三斗米,聊解了赵家无米之炊,但终究支撑不了多久。某日,赵妻再到江三家求告,江三二话不说就给了她五斗米。 忽一日,赵妻又找到江三,说是婆婆旧病复发,家中无钱延医调治,江三慷慨地拿出二十块银元给赵妻,并带了一只小母鸡去看望赵七老母。 当赵妻又一次向江三告贷时,江三变了脸色,讪笑着说:“我家又不是你的钱粮仓库。你坐吃山空,我填不起这个窟窿,你到别处去借吧!”空手而回的赵妻羞愤交加,对着墙壁暗暗垂泪。丈夫远在南洋,鸦无音信,家婆多病,自己又体弱,幼子嗷嗷待哺,而自己娘家又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没有什么指望,眼下正难熬的时光,谁料江三自食其言,对她家的生死撒手不管,真令人寒心。 正当赵妻一筹莫展之际,赵七的穷朋友莫九上门了。莫九听完赵妻的诉说后,道:“有恩不报,见死不救,算什么朋友?我虽穷,但我一定替你代借一些钱,帮你捱过难关。” 莫九果不食言,为赵七代借到五十块银元。莫九建议赵妻将这五十块银元,一半用来购买柴米油盐,为家婆抓药治病,另一半用作拜师习艺剪纸画,日后靠手艺挣钱度日。赵妻学剪纸画很用功,技艺渐趋精湛。渐渐地,有人购买她剪的纸画。莫九建议她再学编竹器。她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编斗笠、提篮之类的小竹器。 掌握剪纸和编竹器,赵妻一家先能勉强糊口,再后来略有积余,再后来渐至宽裕,添置了大圆桌、菜橱和大衣橱。期间,莫九不厌其烦地帮赵妻搭售剪纸画和竹器。 赵七闯荡南洋,第一年没有赚到什么钱,第二年也无积蓄,第三年有了一笔钱财。他身在异乡,最牵挂的就是老母弱妻幼子。 三年后,赵七漂洋过海回到家乡。家中衣食不缺,老母身体硬朗,赵七抚摸着还散发着油漆味的大圆桌,感叹同年兄弟江三对他家照顾真周到,谁料妻子却说起了江三的诸多不是,倒是对莫九赞叹有加。赵七长吁短叹。 某日,赵七提了一只大阉鸡和一壶陈年米酒,前去拜谢莫九雪中送炭之恩。 “真正的恩人不是我。还是让我带你去他家吧!”莫九神神秘秘地说。 莫九把赵七带到江三家门口。赵七疑惑不解,进退两难之际,主人江三迎了出来。 在江三家里,赵七看到了数十张剪纸画,数十顶斗笠,数十个小提篮。赵七莫名其妙,莫九一语道破:“我代借给嫂子的五十块银元其实是江三给的,让嫂子学剪纸画学编竹器,也是江三的主意。起初,嫂子剪的纸画编的竹器质量不好没人要,江三怕挫伤了嫂子的自信和自尊,就悉数买下。后来嫂子技艺精熟了,江三又暗中帮忙扩大销路。”赵七听毕,握紧江三的双手,千言万语全化作三个字“好兄弟!” 江三宰鸡杀鸭招待赵七和莫九。阔别重逢,三人频频推杯把盏。酒酣耳热之际,江三推心置腹地说:“有恩不报非君子,言而无信是小人。我思谋着,对你最好的报答,不是在嫂子上门告贷时有求必应,而是让她自立、自强,并从中找到自尊和自信。”赵七、莫九深以为然。 (《小小说选刊》2003年第6期选载,入选《2003中国年最佳小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