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劝酒 冬酒蒸好以后,春节就来临了。春节后元宵前这段时间,是客家人走亲访友最为集中的日子。客家人在这段时间里把冬酒的待客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春节后来得最早的最为尊贵的客人是“新转门”的新婚夫妇和“打银子”和年轻夫妇。他们这一天是客家大屋场所有居民的共同客人,客家大屋中间的大厅上四至六张方桌排在一起,桌面上摆满各家送来的冷盘果品,另一边是一溜各家的锡制酒壶,一二十把不等。待客人就座后,酒宴就开始了。 年轻人到岳父母家做客很少有坐上席的机会,但“新转门”的女婿和来“打银子”的年轻父亲,这一天是名正言顺地要坐在首席的位置上,边上作陪的都是外氏门的显要人物,这种场合难免拘束,又怕万一喝醉惹人日后笑话,所以都抱着“能多喝就少喝、能少喝就不喝”的态度,任凭来斟酒者“狂轰滥炸”,我自“岿然不动”。这样劝酒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一场好戏了。 用时下的话来说,把满满的一碗冬酒劝人顺畅喝下也是一门艺术。你不能“强”,不管你说天道地,满满一碗酒放在桌上“养鱼子”,半天下来一直不动,你又能耐我何?你也不能“求”,难道还要劝酒人低三下四求别人,喝上三碗冬酒不成?唯一的办法是“劝”。“劝”得人心服口服,“劝”得人心里舒坦,“劝”得人既喝下碗中酒还心怀感激,这就真的不容易了。 能“劝”的人一定要拿捏住对方的软肋,在客家人看来,瞧不起人或被人看低,这是最不道德也最不能容忍的行为。会“劝”的人就从这里着手,请看会劝的人的四句经典话: 第一句“我刚掂起壶,你总要领一点。”言下之意其他人的酒你可以领,我斟的酒你为什么不能领,难道看我不起?既然不能看不起人,那酒就不能不领了。 第二句“我家离水井近,你也要领一点。”“离水井近”是一句自谦的话,可以理解为“家里经济困难,没有这么多糯米来蒸酒,所以巢酒的时候多放了水。”经济困难的是弱势群体,你还能小瞧人家?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酒就要领一点。 第三句“你不要嫌我手粗(念cī),总要领一点。”所谓“手粗”指的是农民长年在田中劳作,风吹日晒手脚难免粗糙,但我们地处农村,每个人都与农民农村血肉相连,瞧农民不起就是瞧自己的父老乡亲不起,既然不能瞧不起,那就再领一点。 第四句“你来这里是否不欢喜?如果欢喜就领一点。”“欢喜”,高兴的意思,在客家人眼里,“外氏们”是最有影响力的亲戚,到“外氏们”家里做客,心里一定很放松,很自在,很安定,也很“欢喜”。既然是“欢喜”,多喝一点算什么,那就往碗里再添一点,“你欢喜我欢喜,大家都喜欢”下去好了。 一般说来,有这几板斧下去,客人至少都喝上了三大碗酒,能喝的都已经有了七八分酒意。人上了酒意,意识逐渐模糊,至于后面再喝多少,已经没有人在乎。酒席上多出了几位“酒仙”就在所难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