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9|回复: 0

意识攻防战,渗透天罗地网(军队武警对联)

[复制链接]

0

主题

146

回帖

17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56
发表于 2014-7-6 1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精神上瓦解敌军的作战。又称心理作战。目的是从心理上打击敌方,从而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主要利用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心理作战
意识攻防渗透天罗地网
传媒信息兴衰士气民心
福州高秋霖撰句
注释
心理战分类:
(1)从规模上可分为:①战略心理战,②战役心理战,③战术心理战;
(2)从性质上可分为:①进攻性心理战,②防御性心理战。
心理战发展史
中国古代军事家在“孙子兵法”中,论证了精神因素和心理现象与军事的关系,也注意在作战中运用心理因素等问题。
1879年心理学学科的诞生,为心理战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实践催生了心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战得到了长足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心理战学校和心理战中心,心理战又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不少国家都组建了心理战专业部队和指挥机构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广泛实施了心理战。
心理战的发展
随着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心理战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运用范围趋向多元化,手段趋向多样化,器材趋向智能化,实施人员趋向专业化,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从而便有了专业的信息筛选、网络监控。“美国之音”的百多种语言每天24小时在向全世界每个角落渗透; “海峡之声”发出了海峡两岸“反台独”的中华民族的和谐之声。
心理战运用的心理学原理
运用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注意律、需要律、错觉律、思维定势律、从众心理律、逆反心理律等。
心理战借助的媒介
借助的媒介,主要有传单、书报、广播、电影、电视、通信、网络等。
心理战手段
手段主要有威慑谋略佯动伪装欺诈恐吓诱惑收买谣言宣传网络运用等。
心理战运用
心理战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商业、体育等多个领域。既可用于军事活动,又可用于非军事活动;既可用于战时,又可用于平时;既可用于敌方首脑人物、决策者、指挥人员;又可用于普通士兵和民众。
【意识】识见。 汉  王充《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 是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绮罗人上。”指先入之见。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觉察;感觉。 阿英 《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茅盾《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冰心 《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子彬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南朝  梁武帝 《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传媒】即 传播媒介(communication media)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中介。传媒,更多地指直接面对受众的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国际互联网等信息载体。
(附)【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性的组织机构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向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是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和分支。名词源于英文mass communication其中“大众”译自“mass”,原意为“大规模”、“为数众多”、“范罔广泛” 等,并非中文中常用的“通俗”、“普及”之意;“传播”译自“communication”主要含义为信息的“传播”、“交流”和“沟通”等。因此“大众传播”的本意是大规模、大批量、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在专业上称作媒介,又称媒体、传媒。在英文中都作media (或单数medium)。在汉语中“媒介”、“媒体”、“传媒”之间的含义有细微的区别。“媒介”更多地指直接面对受众的 特定信息、载体,如报纸、广播机、电视机等;“媒体”则不仅指直接面对受众的特定信息载体,而且更多地指相应的专业机构 ;“传媒”则可以同时代表“媒介”和“媒体”。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电影六大媒介。其中对当代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介。国际互联网出现以后,有人又将其称为“第四媒体”
攻防】亦作“攻守”进攻与防守;攻取与守卫。汉  贾谊 《过秦论上》:“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宋  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故敌虽万变,涂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指攻击防守保⒅卫用的器具
【信息】音信消息。 南唐  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宋  陈亮《梅花》诗:“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水浒传》第四四回:“ 宋江大喜,说道:‘只有贤弟去得快,旬日便知信息。’” 巴金《家》三一:“二表哥的事情怎样了?为什么连信息也不给我一个?”现代科学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陈原《社会语言学》4.1:“按物理学的观念,信息只不过是被一定方式排列起来的信号序列。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这个定义还不够:信息还必须有一定的意义,或者说信息必须是‘意义的载体’。”《科学画报》1983年第1期:“整个地铁的运行靠一台中心电子计算机控制,它赖以控制的信息,来自装在车站以及车站之间线路上的高灵敏度仪器。”
攻防战
信息流
【渗透】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艾青《他死在第二次》诗:“然而他的血,从他的臂上渗透了绷纱布。”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里的一花一叶,都渗透着战士们的汗水和深情!”如:雨水渗透了泥土。沁出。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她紧张地接着头,汗珠子不断从额角上渗透出来。”指从人缝隙中穿过。 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异常镇静地,悠悠然从赤膊的、汗湿了衣衫的、粉香狐臭的人堆里,渗透而过。”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
【兴衰】兴盛和衰落。《史记·太史公自序》:“猎 儒 、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絶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北史·崔浩传》:“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尠不由此。” 明  梁辰鱼《浣纱记·养马》:“过去的雌雄休竞,未来的兴衰无定。”《红楼梦》第一回:“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天罗】犹天网。《陈书·高祖纪上》:“公回兹地轴,抗此天罗,曾不崇朝,俾无遗噍。” 唐  韩愈 《月食诗效玉川子作》:“后时食月罪当死,天罗磕帀何处逃女刑?” 太平天国  洪秀全《吟剑诗》:“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古代兵家谓林木纵横的地形。《孙子·行军》:“凡地有絶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梅尧臣 注:“草木蒙密,锋镝莫施。” 王晳注:“罗谓如网罗也。”古代战具。《六韬·军用》:“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
【地网】地上的网罗。比喻危难凶险的境地。 前蜀  杜光庭《胡璠尚书地网醮词》:“解灾凶于地网,销厄运于巽宫。”比喻对敌人的包围圈。 太平天国  洪秀全《吟剑》诗:“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指用作防御工事的壕堑水沟。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即其地为壕堑纵横,引水缕行,名曰‘地网’,以遏奔冲。”《明史·刘定之传》:“陆则纵横掘堑,名曰地网。”
【天罗地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法禁森严,难以脱逃。《宣和遗事》前集:“纔离阴府恓惶难,又值天罗地网灾。”《水浒传》第二回:“天可怜见,惭愧了!我子母两个,脱了这天罗地网之厄!”比喻上下四方,严密包围,无法逃脱。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八章:“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又摆下天罗地网。” 沙汀《替身》:“因为当一涉想到它的时候,他就又立刻投身在那个人事关系的天罗地网里面,没一点把握了。”
【士气】军队的斗志。《汉书·李陵传》:“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 徐迟 《牡丹》:“后来 李印光指挥了八月攻势,直捣徐  蚌。几员赫赫名将都上了阵,士气又旺盛。”读书人的节操。 宋  陆游 《送芮国器司业》诗:“人材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未可非。” 宋  陆游 《寄别李德远》诗:“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 .读书人的风气。 明  刘基《诸暨州重修州学记》:“于是庙益邃以清,学益隆以严,弦诵蔼然,士气为之一新。”士人作品的风格。 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卷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
【民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汉书·息夫躬传》:“﹝人君﹞推诚行善,民心说而天意得矣。” 宋  苏轼《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诗:“先王旧德在民心,着令称忠上意深。”《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秦穆公乘民心之变,命 百里奚 兴兵袭 梁 ,灭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试翻 明 末的野史,就知道 北京 民心的不安,在 李自成 入 京 的时候,是不及他出 京 之际的利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19:20 , Processed in 0.1333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