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4|回复: 0

译语通洋竞秀,自然消化番邦智慧(外语教师对联)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7

回帖

382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827
发表于 2014-7-6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外语教师高秀梅
译语通洋自然消化番邦智慧
翻经借韵調科学冲融异族文明
福州高秋霖撰句
高秀梅:女,福建上杭人,毕业于龙岩学院外语系,曾就读于永定矿务局中学,现任永定矿兴中学外语教师。
【翻经】①翻译经典。多指翻译经书。 ②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 。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 宝应寺翻《涅盘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 唐  颜真卿有《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③指翻译的(佛教)经书。 隋  杜宝 《大业杂记》:“门南洛水 有 翊津桥 ,通翻经道场。” 唐  温庭筠 《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 客儿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按,客儿 , 谢灵运 小字。④这里特指翻译的中外经典语文。
译语】①翻译不同语系的言语。 ②异域的语言。 唐  顾况《送从兄使新罗》诗:“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謡。”③经翻译的语言。 唐  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 青冢 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
【借韻】①五、七言近体诗,如首句入韵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韵,称为借韵。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借韻。”原注:“如押‘七之’韻,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是也。” 郭绍虞校释:“此當指宋時《廣韻》或《集韻》韻目通用之例。” 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借韵》:“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 唐 詩‘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廣韵》屬‘東’韵;‘濃’,屬‘鍾’韵),‘錦幃初卷 衛夫人,繡被猶堆 越鄂君 ’( 李商隱《牡丹》詩。‘人’,《廣韵》屬‘真’韵;‘君’,屬‘文’韵),始啓其端。至 皮 ( 皮日休 )、陸 ( 陸龜蒙 )《松陵集》,則舉之不勝舉矣。宋人借韻尤多。近代名家以此爲戒,此後生之勝于前賢者。”比喻:引用他邦的资金、科技与管理,并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
【通洋】与海外往来。 清  慕天颜《请开海禁疏》:“然而議此者,必謂海氛未靖,方事勦除。若一通洋,勢多扞格。”
【調梅】①谓用盐梅调味,使食物味美。梅,味酸,古代调味品。语本《书·说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喻指执掌管理权力。③古代喻指(宰相)执掌政柄,治理国家。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調梅寄,元戎 細柳 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父子祖孙宰相》:“ 王弇州 載明代門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調梅以濟昇平之盛者,指不勝屈。”
【競秀】争比秀丽。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巖競秀,萬壑争流。” 明  唐顺之《吴氏石亭埠新阡记》:“諸山皆競秀,而是山獨若不見其秀者。”
【科学】①科举之学。 宋  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②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公刘《太阳的家乡》:“这种悲惨的情况,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③特指自然科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研究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 中国,为人类谋幸福。”④合乎科学的;合理的。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 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多么精细,多么科学!完全是科学家的逻辑!”
【自然】①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着,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②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③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④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饷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消化】①熔化,消融。《释名·释天》:“火,化也,消化物也。”《朱子语类》卷九四:“但言消化却富贵贫贱之念,方能齐。”《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未刻化烟土,至晚共化一百七十箱。” 鲁迅《野草·雪》:“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②.谓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的过程。晋  王羲之《杂帖》:“前却食小差,数数便得疾,政由不消化故。”《法苑珠林》卷一一四:“食不消化,恒常呕逆。”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故尝谓槟榔之功有四……四曰:饱能使之饥,盖食后食之,则饮食消化,不至停积。”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我吃的这茶饭有难消化。” 茅盾《多角关系》十三:“闭着眼睛,让胃里的鱼翅鸡鸭之类且消化一下。”比喻对知识、事物等的理解吸收。 洪深《民间的戏剧艺术》:“当它接受过旁的东西以后,像我们原先说的,它立刻吸收消化而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老舍《柳屯的》:“我总以为人究竟不能胜过一切,谁也得有消化不了的东西。” 浩然 《艳阳天》第五八章:“ 焦田给他们念,他们一句一句地听,一字一字地记,一点一滴地吸收和消化。
【沖融】亦作“冲融”。①充溢弥漫貌。 唐  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西游记》第八四回:“﹝行者﹞伫立在云端里,往下观看,只见那城中喜气冲融,祥光荡漾。”水波荡漾貌。 唐  杜甫《渼陂行》:“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杨伦笺注:“冲融,谓水波溶漾。” 宋  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一:“飞空结楼台,影动杳袅冲融间。”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卷二:“是篇娓娓至数千言,浩浩荡荡,西起 昆仑,东注 溟  渤 ,冲融窈窕,异派分支,千态万状,姿媚横生。”冲和,恬适。 唐  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轲,毕景羡冲融。” 杨伦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 元  李裕《摸鱼儿》词:“些儿淡沲冲融意,到处拈花着柳。” 清  侯方域《宋牧仲诗序》:“吾则甚服其冲融大雅,油然悠然,从容自适,而工者自莫之及,未尝有孤臣寡妇之怨悲、鳄鱼鵩鸟之祲怪引藉为激壮也。”
【番邦】旧称外国。 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三场:“只因番邦造反,侵犯中华,元帅调齐大兵前去抵挡。” 李广田 《活在谎话里的人们》:“连这小小农村中,经过种种传说,也知道有番邦外国来争夺中国 的江山了。”
【异族】①异姓。亦指异姓之人。《周礼·春官·小宗伯》:“小敛大敛,帅异族而佐。” 贾公彦疏:“异族,据姓而言之。”《史记·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晋  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饮饯岂异族,亲戚弟与兄。”②指不同于人类的禽兽草木等。 晋  左思 《蜀都赋》:“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蛟螭,或隐碧玉。” 宋  苏轼 《异鹊》诗:“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③外民族;外国。 清  邹容 《革命军·绪论》:“汝国中执政者为同胞欤?抑异族欤?”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苟拒异族之军,虽用诈伪,不云非法。”
【智慧】亦作“ 智惠 ”。①聪明才智。《墨子·尚贤中》:“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 三国  魏  嵇康《大师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宋  梅尧臣《桃花源》诗:“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袁鹰《篝火之歌·为家乡画图样》:“用双手把图样变成现实,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②梵语“般若”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文明】文采光明。《易·干》:“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觚剩·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复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照临四方曰。”《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于今台阁尤蝉联。” 元  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叠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⑧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3:13 , Processed in 0.1241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