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严复: (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严复故居对联) 译语开窗,感应洋邦活力; 翻经警策,冲融华族文明。 福州高秋霖1909.02 【翻译】①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对译。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佛驮什》:“先沙门 法显于师子国 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 翻译,而 法显 迁化。”《隋书·经籍志四》:“至 桓帝 时,有 安息国 沙门安静,赍经至 洛 , 翻译最为通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直史曹。” 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 太平兴国 中,始置译经院于 太平兴国寺 ,延梵学僧, 翻译新经。” 清 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 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丁玲《梦珂》二:“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 法国回来还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 翻译点小说。” ②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恨海》第八回:“翻便翻好了,在我身边,不过要交出加一 翻译费,才好给你们。”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朋友许在我的旁边,他很关心地帮忙我 翻译电报。” ③做翻译工作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九回:“兄弟这边因为出洋才找到一位 翻译。” 陈毅 《在朝鲜的上阳村》诗:“ 金日成 首相接着说:‘ 翻译同志快来 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 【启蒙思想家】 【译语】①异域的语言。 唐 顾况《送从兄使新罗》诗:“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謡。”②经翻译的语言。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 青冢 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③翻泽(外国)语言 【翻经】①指翻译佛经。 隋 杜宝《大业杂记》:“门南 洛水 有 翊津桥 ,通翻经道场。” 唐 温庭筠《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诗:“ 客儿 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按, 客儿 ,谢灵运小字。②台名。在今 江西省 临川市。南朝 宋 谢灵运 为 临川 内史,于府治南宝应寺翻《涅盘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 翻经台 。 唐 颜真卿有《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③翻译经典论著、作品。 【开窗】 【警策】①谓以鞭策马。 三国 魏 曹植《应诏》诗:“仆夫警策,平路是由。”②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谢觉哉《不惑集·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③.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④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注:“以文喻马,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于众辞,若驱驰,故云‘警策’。”《宋史·隐逸传上·魏野》:“ 野 为诗精苦,有 唐 人风格,多警策句。” 孙犁 《澹定集·读一篇散文》:“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感应】①.受影响而引起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宋 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弦,则第四弦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②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明 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征,天人感应,理本不爽。”③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冲融】亦作“沖融”。①充溢弥漫貌。 唐 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魂翻眼倒忘處所,赤氣沖融無間斷。”《西游记》第八四回:“﹝行者﹞佇立在雲端裏,往下觀看,只見那城中喜氣沖融,祥光蕩漾。”2.水波荡漾貌。 唐 杜甫《渼陂行》:“半陂已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 杨伦 笺注:“沖融,謂水波溶漾。”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飛空結樓臺,影動杳裊冲融間。”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是篇娓娓至數千言,浩浩蕩蕩,西起 崑崙,東注溟 渤 ,冲融窈窕,異派分支,千態萬狀,姿媚横生。”④冲和,恬适。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雲悲轗軻,畢景羨沖融。” 杨伦笺注:“言以年暮,故羨山人顔色沖和。” 元 李裕《摸鱼儿》词:“些兒淡沲沖融意,到處拈花著柳。” 清 侯方域《宋牧仲诗序》:“吾則甚服其沖融大雅,油然悠然,從容自適,而工者自莫之及,未嘗有孤臣寡婦之怨悲、鱷魚鵩鳥之祲怪引藉爲激壯也。”⑤冲击、冲激、冲溶,融和。冲融中华文明 【洋邦】外国。 太平天国 洪仁玕《恭录天王<禁鸦片诏>通令全国军民》:“本军师曾游诸洋,深悉外洋鸦片烟甚为 中国害,且寻其各洋邦售卖实数,每年总计耗中国 银两不下四五千万之多。 【华族】华夏民族 【活力】旺盛的生命力。 周恩来《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 冰心《晚晴集·老舍和孩子们》:“这个充满了活力的人,怎么会死呢?” 【文明】①文采光明。《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②.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爲囊,盛印於後也。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③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④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贺黄云表》:“柔遠俗以文明,懾凶奴以武略。”⑤文教昌明。明 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⑥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後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⑦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叠前韵》:“文明種子已萌芽,好振精神愛歲華。” 老舍《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⑧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這等人……只是用幾句文明的辭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⑨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