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70|回复: 0

台中东势镇:德从闽岭启 馨自粤乡成

[复制链接]

0

主题

6

回帖

6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6
发表于 2014-3-4 17: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从闽岭启 馨自粤乡成
来源:汴梁晚报  2014年3月4日  本报记者 蔡小俊 卢浩然 王兰兰

   
刘家公厅。
本报记者在土牛客家文化馆采访。
刘家后人祭祀祖先。
半月池。
百年面包树。
   在台中东势镇石岗乡,有一座土牛客家文化馆。这座曾被称为全台湾第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馆”是在“9·21”地震中刘家宗祠伙房震毁遗址上建起的。
土牛客家文化馆址原为地方望族刘家的老伙房,是刘家子孙进行祭典仪式与生命礼俗的场所,由刘家祖先刘文进在清朝嘉庆年间兴建,是台湾中部客家史上的重要据点。刘家伙房历史悠久,极具特色,是大埔客家文化建筑的代表。
3月1日上午,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特别报道组一行,辗转来到位于台中东势镇石岗乡的土牛文化馆,领略这里浓浓的客家风情。土牛客家文化馆,为土牛刘氏的祖祠。房屋上裂开的缝隙十分醒目,提醒人们这是地震后所留下的记号。“9·21”大地震震毁石冈乡28座伙房,而记者眼前的土牛客家文化馆正是在土牛刘家老伙房的原址上重建的。
刘家祖祠为三合院格局,前有半月池,并以门楼及门墙分隔内外埕。三合院的两侧建有横屋,仍有刘氏族人居住。院内有池塘小径,以及古碑、古井、老树、惜字亭等景物,环境相当幽雅。
步入土牛客家文化馆,记者看到,在宁静的阳光下,几位老人坐在半月池畔悠闲的聊天,成群的鸭子在池边扭来扭去。重建后的刘家伙房依然摆放着刘氏祖先的牌位,大门悬挂着1816年官府颁赐的匾额“贡元”,彰显出刘氏家族的尊贵,左右护龙展示着石冈、土牛与刘氏家族的历史文化。
石岗乡刘氏后代刘耀坤告诉记者,土牛刘家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土牛的地方发展史。原来,石冈乡人的先祖是从大埔县迁过来的。刘氏先人约于1750年进入石冈拓垦。至刘氏先人刘启东(1771年~1826年)时,土牛刘家因经营樟脑油而致富,随着官府禁垦政策解禁,刘启东招募佃农,进入东势角拓垦,拥有广大田产,而成为当地一大家族。大埔人迁居石冈等地虽然已经200多年,但他们仍然保持和传承着原乡大埔的民俗和文化。嘉庆末年,刘启东在土牛建立祖祠,号为“德馨堂”,就是现在的土牛客家文化馆。“德馨堂是仿照原乡祖祠德馨堂建造的,每年所举行的祭祖活动及其仪式也沿用原乡的传统。”刘耀坤说。他们讲的客家话被称为“大埔腔”或“大埔音”,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所讲“大埔腔”比原乡还地道。所居住的传统民居称为“伙房屋”,实则为梅州地区的“围龙屋”。刘启东去世后,四个儿子刘章仁、刘章职、刘章喜、刘章崧承续祖业,光大祖业,并热心地方公益,德馨堂正厅内悬挂的道光年间官府颁赐的一些匾额都与此有关。通过数代的艰苦创业,大埔人在石岗站稳了脚跟,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主角,从大陆广东远渡到台湾的客家人在石岗生根发展。
伙房建筑可以说是汉民族宗亲关系牢不可破的一大象征。然而,1999年9月21日1时47分,突如其来的天摇地动,震毁了无数家园,也震毁了石冈乡一处处具有历史象征的老伙房。在震灾之后,为了保存、发扬客家文化,石冈乡公所决定向“9·21”大地震重建基金会争取经费补助,并征得刘家宗亲同意,在刘家伙房原址重建土牛客家文化馆。刘耀坤说,在“9·21”震灾中倒塌的土牛刘家伙房原址重建石冈土牛客家文化馆,以保存了独特的大埔客家文化。而土牛刘家老伙房,也是在“9·21”地震之后唯一在原址成功重建的案例,重建遇到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才有深刻的感受,重建遇到的重重困难让伙房更显得来不易。
“德从闽岭启,馨自粤乡成”,大门上书写的这幅字道出了客家人迁徙入台的历史。广东大埔客家人从清朝时期的广东迁徙来台湾定居,这里成为他们的新故乡。经历了“9·21”大地震后,客家人共同努力,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呈现出客家人顽强的性格。经历百年风雨,土牛客家文化馆内的百年古井纪录刘家伙房的岁月,至今依然持续的供给着生命的泉源,古井旁边那颗百年面包树,不仅见证着伙房与家族的发展与繁荣,也见证了震后重又焕发生机的村庄。
如今,每年都有祭祖仪式与生命礼仪在土牛客家文化馆举行,住在附近的与外地的刘氏宗亲族人都会回到土牛客家文化馆祭祖。重建后的刘家伙房,默默诉说着大埔客家文化,也延续着客家族群的生命血脉。透过这座客家文化馆介绍与展示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土牛客家文化馆之所以被称为“活的客家文化馆”,因为它是一个有故事、也正在写故事的客家文化馆,而这个故事从客家人入台的历史到地震的经历,一直延续至今。


寻踪故事
百年面包树 见证刘氏家族史

本报记者 王兰兰
     

在石冈乡土牛客家文化馆,记者看到了以土堆砌造成的半圆形化胎,按照客家的传统习惯,人们普遍会在化胎上种植花木,一般化胎上种植的花木以矮小的灌木居多。不过,土牛刘家伙房化胎上所种植的,却是枝干粗大、树身高耸的乔木——面包树。

土牛刘家伙房面包树的树龄,估计已经超过120年,根据刘氏家族后人刘耀坤讲述,这棵面包树当初是他第六代叔公的太太从东部带回来种植的,至今仍然欣欣向荣,在周边邻近地区是独一无二的老树。

刘氏后代刘耀坤说,面包树曾经与当地人共同经历了“9·21”大地震的强烈震撼,即使如此,这棵老面包树如今仍旧屹立如昔,每年照样结面包果。

面包果是可食用的果实,每年6月结果,8月成熟,在民间是一种稀有的乡土味食材。每年8月,当面包树上挂满黄金色泽的面包果时,台中市政府客家委员会即以面包果实为题材规划设计“面包果节活动”。

土牛客家文化馆内的百年面包树见证了刘氏家族史。


记者手记
震后重建 彰显客家精神

本报记者 王兰兰
     

1999年9月21日1时47分,突如其来的天摇地动,摧毁了石冈客庄的28座伙房,9·21震灾,震毁了有形的房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房屋不只是实质上的住所,家的意义在客家人的心中,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石岗客家庄刘家伙房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虽然古迹已被毁坏,昔日的荣光却留在后代子孙的心中。

震后重建彰显客家精神。地震过后,勤劳的客家人立刻展开自救,重建家园。为传承客家文化,他们勇挑重任,重建刘家伙房。重建后的刘家老伙房成为今天的土牛客家文化馆。

土牛代表了客家人任劳任怨的形象。客家人以顽强的毅力,在震后开拓出属于客家民族的新家园。

在石岗乡采访时,客家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让记者感动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2-22 20:33 , Processed in 0.1282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