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2|回复: 0

昧心喉舌,引吭诋毁家声气节(军队武警对联)

[复制链接]

0

主题

146

回帖

175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56
发表于 2014-7-6 18: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攻击意识形态,是影响历史的钥匙。因此改变(即演变)基本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是心理战的最高战略目标,台独分子勾结美、日反华势力,在台湾民众中推行“去中国化”活动;将“台湾意识”潜移默化为“台独意识”。此类“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心理战甚嚣尘上。历经李登辉、陈水扁………已形成相当严酷的政治形势。
台独“去中国化”心理战
昧心喉舌引吭诋毁家声气节
浃髓齿唇泼口勾除祖泽根机
福州高秋霖撰联
注释
【昧心】①违心,违背本意。 南朝  宋  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昧心附远翰,炯言藏佩韦。”②欺心;违背良心。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此皆不忠不孝,昧心害物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大》:“汝既昧心,我请 黄八官人 ,为汝还之。” 洪深《赵阎王》第一幕:“咱也不能干这个昧心的事。”
浃髓】即“浃髓沦肌”亦作“ 浃沦肤 ”。亦作“ 浃沦肌”。①深入骨髓,浸透肌肤。 宋  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诗之二:“浃髓沦肤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 巴金《秋》三九:“这是不会竭尽的喷泉,这是浃沦肌髓的甘露。”②比喻感受、影响之深。 明  宋濂《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虽子女子亦有度越于人者,此无他,书诗之泽,浃髓沦肌,愈远而愈不忘也。” 明  沈鲸 《双珠记·纩衣得诗》:“恩波浩荡及吾徒,浃髓沦肤感不磨。” 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加以我国家二百余年,深仁厚泽,浃髓沦肌……故能馈数十万嗷嗷待食之军而灭方张之寇。” 清  王韬《徐古春耆旧诗存序》:“果遇其人,则身后知己之感,盖有衔之浃髓沦肌而不能已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改头换面夸奇遇,浃髓沦肌感大恩。”
【喉舌】①比喻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臣。后亦以指尚书等重要官员。《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后汉书·李固传》:“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宋  梅尧臣《闻临淄公薨》诗:“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萧  匡 。” 清  昭槤《啸亭杂录·折子》:“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②指口才;言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胡国梁《辛亥广州起义别记》:“﹝我们﹞费了许多的喉舌,才能恢复侨胞的信仰和得到其赞助。”③喻代言者。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四:“ 永祥兄是我们上海 工商界的喉舌,哪方面也少不了他。”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当时在 上海 出版的英文报纸,是 美国资产阶级的喉舌。”④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南齐书·刘绘传》:“ 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六年》:“国家所恃者大江 , 襄樊 其喉舌,议不容缓。” 清  侯方域《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齿唇】①牙齿与嘴唇。②借指谈吐。
【引吭】拉开嗓子。谓高鸣或高声吟唱。《禽经》:“搏則利嘴,鳴則引吭。”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宋  梅尧臣 《宣州环波亭》诗:“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 清  龚巩祚 《书金伶》:“既就夕,主客譁,惟恐金之不先奏聲。既引吭,則觸感其往夕所得於 鈕 者,試之忽肖。”
(附)【吭】①喉咙;咽喉。 唐  陆龟蒙《杂讽》诗之二:“吾欲斧其吭,無雷動幽蟄。”清  袁枚《新齐谐·王莽时蛇冤》:“自以手扤其吭,氣將盡。”②比喻地势险要之地。 清  顾炎武《形势论》:“ 荆  襄 者,天下之。” 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一》:“其城北之兵,仍屯 牡丹山上,扼我之
【泼口】犹破口,满口。多用以形容骂人时的凶相。《西游记》第六十回:“那女子一听 铁扇公主 请牛魔王之言,心中大怒,彻耳根子通红,泼口骂道:‘这贱婢,着实无知!’”《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这位大姐怎的恁般粗鲁性儿……这般泼口言语泻出来。”
【诋毁】诬蔑;毁谤。《后汉书·锺离意传》:“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新唐书·方技传·叶法善》:“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憎。”
【勾銷】亦作“ 勾消 ”①取消;抹掉。 元  乔吉《水仙子·怨风情》曲:“眼中花怎得接連枝,眉上鎖新教配鑰匙,描筆兒勾銷了傷春事。”《再生缘》第五四回:“朕躬只爲太寬仁,一概勾消總不論。” 老舍《骆驼祥子》十六:“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②公文用语。指注销。 宋  欧阳修《论中书增官属主文书札子》:“增置兩府官屬官一二員,使專掌政令之出者,置簿拘管……須是實行實迹,具以條聞,旋行勾銷,以見能否。”《元典章·吏部七·署押》:“如總管府行下州府,科催差發并勾追官吏人等事,所用信牌,隨即附簿粘連文字上,明標日時,定立信牌限次,回日勾銷,並照勘稽遲限次,究治施行。”
一【家声】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史记·李将军列传》:“单于既得 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新唐书·狄兼谟传》:“卿, 梁公 后,当嗣家声,不可不慎。” 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家尊是缙绅,生怕失家声,故将饥饿忍。” 清  李渔《蜃中楼·姻阻》:“夫人,他说得有理,论门户家声,也对得过,便依了他罢。” 郁达夫《迟桂花》:“这一出赖婚的怪剧,在我只有高兴,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由头脑很旧的她看来,却似乎是翁家世代的颜面家声都被他们剥尽了。”
【祖泽】①祖辈手泽。用指先人遗物。 清  周棨《重刊<七修类稿>序》:“余家敝箧,悉先大父殿撰留贻,插架无多,皆沾祖泽。”②指祖先的恩泽。 清  曾国藩《日记·省克》:“观近年忝丁之渐多,子弟之向学,或者祖泽尚厚,方兴未艾,且喜且惴惴也!”③地名。 春秋  战国 时为 燕 地。《太平广记》卷一一九引 北齐  颜之推《还冤记·燕臣庄子仪》:“明年, 简公将祀于 祖泽 。 燕 之有 祖泽 ,犹 宋 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气节】①志气,节操。《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 宋  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清  唐甄 《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②节气;节令。《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晋  陶潜 《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金  元好问《少林雨中》诗:“西堂三日雨,气节变萧森。”
【根机】佛教语。犹根性。人有六根,根的发动处叫“机”。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毘布罗山》:“ 如来 知其根机将发也,遂往彼而成之。” 唐  贾岛《赠胡禅师》诗:“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
(附)【根性】①佛教语。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 清  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众生因缘、根性、福力,各各不同。”②本性,本质。 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惜夫 辜 氏志不在文事,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台独心理战伎俩】
台独分子勾结美、日反华势力,
①在台湾民众中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活动;
②挑起“去中国化”活动。
③攻击“中华民族”意识形态。
④挑拨离间“民族归属感”,
⑤改变(演变)基本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⑥将“台湾意识”潜移默化为“台独意识”。
⑦冲击“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底线。
【去中国化】
民进党台独分子搞“去中国化”,用歪理来否定历史,篡改历史,曲折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具体动作有:
A.前教育部门负责杜正胜篡改历史教科书;
B.改中正纪念堂为民主广场;
C.撤出两蒋陵寝的卫兵;
D.说国民党是外来政党;
E.否定孙中山的历史意义。
【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
  对于台湾内部政治来说,族群问题在选举一直是敏感的议题。它的普遍意义应该是指本省族群与外省族群间相处意见的不融洽、有隔阂甚至有歧视的问题。台湾岛内本省族群之族群意识基本上是一种抗争的论述。外省族群指的是1945年到1949年从中国大陆来台,籍贯为中国大陆各省之人民及其第二代、第三代。而本省族群指的是在1945年以前来台及居住在台湾的民众。族群意识与族群现象虽然在政治上有其重要性,但一直不是大规模政治动员的基础,这显示族群意识在台湾社会中是中等强。
   由于“族群意识”与台湾政治发展关系甚为密切。因此,以“五缘” “历史、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外省族群”与“本省族群”的“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民进党执政后,刻意突显本土路线的争议,以致族群意识掩盖阶级议题,造成台湾成为一种无法经由理性思辩订定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从本土化运动以来,政治人物已经习惯性地以本土意识作为攻击对手的工具,并作为包装个人特定利益取向的诉求,而颇多民众也以本土意识作为公共议题取舍与好恶之标准。在此情形下,族群意识超越阶级意识,本土路线取代公共议题和阶级利益,成为政党竞争的主轴。
   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希望民进党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大陆愿正面响应。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身为在台湾的中华儿女,应当具备有中国意识及台湾意识。也应以“五缘”“历史、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中华民族” 的“民族认同”与“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相统一。
海峡两岸均须以创新形式手段,通过改革开放、以经济融合逐步消融政冶坚冰,进而促进 “中华民族”认同与“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相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4-11-1 09:24 , Processed in 0.1260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