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4|回复: 0

龚兴芳读《论语》:三年无改父道

[复制链接]

183

主题

0

回帖

40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34
发表于 2017-4-9 15: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龚兴芳,福建上杭人。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云国学”研修班首期结业学员、广州养正教育集团讲师,现任教于龙岩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儒学爱好者、传播者,目前专研《论语》。

三年无改父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的其它各篇中也有相关论述。

主要是《里仁篇》和《子张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20)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8)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中也说: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

《礼记•坊记篇》里,提出君子对待父母的“过失”与“美德”的态度: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合理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

《中庸》以周武王和周公为例,说明行孝的正确做法: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是最孝的了吧!所谓孝者,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传述先人事迹的人。

《新序•杂事第二》列举历史上多个父用贤人而子不用的例子,说明“无改父之道”的重要:

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

故阖庐用子胥以兴,夫差杀之而以亡;昭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败,此的的然若白黑。

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对“父之道”作了一按语:三年无改,谓事之虽不改而无害者耳。若亲之过失,亲在尚当几谏,不当在不改之域也。鲧之汩陈五行,蔡叔之惎间王室,大禹蔡仲为其子,岂能待三年而后改乎?也就是说,“父之道”也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两种情况。合理的当然要继承。不合理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要“几谏”,即委婉地劝谏;去世以后就不要继承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左传•定公四年》提到周代管蔡叛乱的事:

管蔡启商,惎间(jìjiàn,毒害、叛乱)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流放)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上,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

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成王的两个叔叔管叔、蔡叔引诱商纣儿子武庚,策划侵犯王室。天子因此杀了管叔而流放蔡叔,给了蔡叔七辆车子,七十个奴隶。蔡叔的儿子蔡仲改恶从善,周公提拔他,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士。让他拜见天子,天子命令他做了蔡侯。任命书说:“天子说:‘胡!不要像你父亲那样违背天子的命令!’”

关于这点,鲁哀公也曾经问孔子:“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这事记载在《荀子•子道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审其所以从之”,这里明确提出不能盲从的观点。这是比较辩证的。


【相关链接】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慤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荀子•子道篇》)

君子温俭以求于仁,恭让以求于礼,得之自是,不得自是。故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优之无以易也。大王亶甫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太伯知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也,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羣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今羣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养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诗》曰:“自太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此之谓也。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至夫差二十八世而灭。

(《韩诗外传•卷第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家通社区 ( 闽ICP备 12010702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170号

GMT+8, 2025-1-2 22:44 , Processed in 0.1239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