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印象杭川 于 2016-3-1 11:59 编辑
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也就像跳蚤虱子样那么渺小了。”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这是《韩非子·说林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涉及到四个人物,直接人物两个:子圉和商太宰;间接人物也有两个:孔子和宋君。 先从子圉和商太宰说起。 商太宰显然是主要人物。我认为,商太宰并不是个聪明人。怎么说呢?他见过孔子后,觉得孔子是个品德高尚、才能超群的人,内心应该是非常地欣喜。孔子走了以后,子圉想了解一下他引见的孔子给商太宰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太宰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其实都有不妥之处。第一句话:“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将孔子和子圉进行对比,突显出孔子的高大和子圉的渺小。这话不妥在哪里?不该将子圉和孔子进行比较!你要赞美孔子抬高孔子,完全可以就人论人,而千万不能为了抬高别人而去贬低另一个人!而且用“犹蚤虱之细者”来评价这人,何止是贬低,还带有贬损、嘲笑意味了。商太宰这话,似乎是告诉对方,我发现了一个人才,当然我也早就了解身边还有一个蠢材。试想,子圉听了这话,心里好受吗?这是太宰第一句话的不妥之处。接下来,第二句:“吾今见之于君。”这话还是不妥。这不妥就在于,面对一个他自己眼中的蠢材,他把他内心的想法、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完全暴露出来。这也就说明太宰同样是见识浅陋之人。 于是,听了太宰的话已经很不高兴并且感觉到自己地位不够安全的子圉,马上就提醒他:“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现在来说说子圉此人。子圉才能平平,而且还是个心胸狭窄之人。他知道孔子是个贤人,本想将他引见给太宰,以示自己识才爱才。这应该说也是没有什么过错。可是,他过分敏感,过分为自己着想。听了太宰对孔子的评价,首先担心的是“恐孔子贵于君”,想到的是如何保住自己。当然,他知道如何说,才能击中太宰要害,让太宰站到自己这一方来,使得太宰和自己形成一个同盟。从这个角度分析,他又的确是高明的——化敌为友的办法不是人人都能马上想到的。 再说说间接提到的两个人物。 孔子是个“冤”主!可以想见,孔子见到商太宰的时候,表现得仪态端庄、知书达礼、落落大方。他们在一起,宾主是非常愉快的,气氛是友好而热烈的。可是,最终因为小人作梗,他没有见到国君。难怪他会慨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一个人再有才华,也要懂得内敛,不能太张扬。不能因为自己的万丈光芒而掩盖了别人微弱的烛光。当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君子来说,也是近乎苛刻了。 宋君呢?作为一国之君,因为臣下蒙蔽,瞒而不报,失去了一次与贤者见面对话的机会,不能不说也是一大遗憾!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得知,作为高层,时时要注意下属是不是有私心,下属会不会因为要保全自己而隐瞒什么。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知无不言者,重奖;对于隐而不报者,惩戒。
[作者介绍] 龚兴芳,广州养正教育集团讲师、北京大学“云国学”研修班学员、白砂养正读书会名誉副会长,现任教于上杭一中。两篇原创博文获教育部首届“双推”博客征文大赛二等奖。对《论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是儒家文化爱好者、传播者。多次应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杭县《客家讲坛》、龙岩市儿童保育院、白砂养正幼儿园、上杭县国学经典学校及各中学等单位邀请,开设讲座,宣传儒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