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11-15 18:31:01

客家源文化广场 古城中心新地标

2014年10月15日      開封日報      

客家源文化广场 古城中心新地标

本报记者 刘洋
         

核心提示

秋风起,满庭芳,又是一年菊花香;菊花黄,满地霜,独自芳菲别样妆。氤氲着缕缕菊香,在全世界客家人的翘首期盼中,客家源文化广场经过一年多的兴建,今日正式开园迎宾,承载着客家人对开封文化记忆的珠玑巷和客家文化交流中心守望阁终于正式向世人揭开面纱,谱写下开封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新篇章。

客家源 文化广场开园

今日上午,位于解放大道和文庙街交叉口的客家源文化广场正式开园迎宾。

10月14日,记者置身于客家源文化广场,处处给人一种古香古色、宋风宋韵的感觉。由文庙街拐进广场南门正对着的是两扇大红的棂星门,过棂星门后,一座开阔的广场映现在眼帘,中央一座高大的孔子铜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广场两侧红柱缘瓦,飞阁流丹,檐牙高啄,是典雅而秀丽的东西碑廊及景观亭,东碑廊东侧是古风古韵的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广场最北边是一座27米高的仿宋式建筑——守望阁。一个用篆体写就的“家”字将孔子铜像和守望阁连接起来,让二者相映生辉。

“客家源文化广场项目是开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确立开封作为客家人祖根地地理标志性建筑群。”投资方、迪臣置业发展(开封)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晓波告诉记者,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才最终将建设地址选在原宋代东京城珠玑巷原址附近。客家源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0亩,根据其功能,分为开封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主要依托文庙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客家文化特色,彰显宋文化魅力,打造开封古城中心新地标。

此次客家源文化广场项目的规划设计,以棂星门、孔子铜像、守望阁布局于用地中心,形成南北文化中轴线。整体规划突出守望阁的文化轴线,周边形成环绕中轴的环形商业街区,从而形成一个依托文庙及客家文化的文化休闲商业区。中轴线南端为历史留存的棂星门,棂星门向北40米左右为体现儒家文化的孔子铜像,再向北40米左右为体现客家文化的守望阁,守望阁向北为商业中心街(属于二期工程),街道中心线与文化中轴重合,突出了轴线的空间效果。在中轴线两侧22米左右的范围内布置有园林绿地,内设有体现客家文化的景观小品,在孔子铜像两侧绿地中设有碑廊,东侧碑廊为遗存的康熙御碑,西侧碑廊为新刻文庙碑。中轴线绿化两侧及守望阁以北的区域设计为珠玑巷商业街区,街区采用沿街商业、院落、下沉商业街等空间形式,形成丰富的商业街区效果。

孔子铜像添彩文化广场

开封文庙文化广场以孔子铜像与棂星门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与孔庙形制为特色,是整个项目的入口广场区域。

开封文庙及棂星门是清朝开封府学的旧址所在地,开封文庙为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主持建造,东为文庙、西为儒学,后因历史原因仅存棂星门一座。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因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在宋代,棂星门又称“乌头门”,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此次揭幕的孔子铜像底座高3米、像高9米,孔子双手合一,满脸慈祥,向着开封大地露出充满和善、仁爱的微笑。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以德治国”。孔子在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铜像两侧绿地中设有碑廊,西侧碑廊为新刻文庙碑,东侧碑廊为遗存的康熙御碑,存放着公元1694年清代康熙皇帝应时任河南巡抚顾的请求,专为河南名胜题写了“功存河洛”、“昌明仁义”、“灵渎安澜”、“崇高峻极”、“济灵源”和一块五言诗碑等,其中“功存河洛”专为开封禹王庙(今禹王台景区)题写,“昌明仁义”专为开封游梁祠题写。当时,御笔颁赐到省,顾将其制匾分发悬挂,后来又将御笔勒石刻碑,镶嵌于开封文庙后殿墙上。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认为,“功存河洛”碑证明了河洛地区应包括开封在内。新世纪伊始,时任世界客属大会文教基金会理事长的陈子钦,曾专门到开封察看“功存河洛”匾额,他感慨地说:“到了开封才真正找到河洛文化的根。”

守望阁寄托客家情

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以守望阁、篆体“家”字地铺为核心,主要反映客家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地铺是以客字篆体书写的“家”字,展现开封是客家人的祖根地,欢迎他们常回家看看。

在广场的最北边为守望阁,由张锦秋大师为首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设计,区域内建筑为仿宋建筑,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建设施工。张锦秋,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经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和莫宗江。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她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20多年来,在西安涌现的诸多被誉为“新唐风”的出色建筑,如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等,都是由她主持设计的。

守望阁,顾名思义,即开封(中原)人作为客家人的祖根地坚守者,期望、期盼着客家人的到来,同时守望阁也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及客家文化、加强与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合作的场所。守望阁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重要功能建筑,是客家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典范工程,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4层,高27米,与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相契合,采用宋式阁楼建筑形式,楼阁采用十字形平面,增加了楼阁建筑的形体变化,使守望阁更加雄伟、恢弘。守望阁楼阁每层都做一个平座挑廊,挑廊围绕建筑周边一圈,用于游客凭栏眺望观景,阁楼屋面采用宋式十字脊形式,采用灰色瓦屋面。守望阁及周边建筑形式均为宋式古建筑,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斗拱、飞檐等建筑构件丰富,建筑形体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灵活、华丽的建筑特色,成为开封建设“全城一景、宋韵彰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大亮点。

守望阁第一层为“拜祖堂”,用于祭拜炎黄二帝、客家人祖先;第二层为“文化馆”,用于存放、查询客家人族谱;第三层为“名人堂”,介绍客家著名人士事迹;第四层为“展示馆”,用于客家文化的宣传展示和世客会情况介绍。登上守望阁即可充分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有一个新的认识。

珠玑巷里念客家

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是以仿宋建筑为主题,体现客家的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该街区共分为3个部分,地上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区的有机结合,建筑形体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灵活、华丽的建筑特色,主体外立面大量采用仿古砖雕,凸显宋代时期的建筑风格。该街区总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主要业态有教育、文化、餐饮、娱乐、酒店,是一条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特色的商业街区。

“开封重建珠玑巷,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唤醒客家人对中原、对开封的记忆。珠玑巷以南雄最为有名,是客家人的集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北宋东京(今开封)珠玑巷。”市委宣传部调研员、开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武占英说。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市珠玑镇,位于县城北部偏东,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被誉为“广东第一巷”,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南雄珠玑巷曾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地,是广府人也是客家人向岭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南雄珠玑巷承载了中原南迁之人的文明命脉,中原文化于此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如今,该地已成为珠玑巷南迁后裔寻根问祖的热土。

关于南雄珠玑巷的由来,南雄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珠玑巷古今》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珠玑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宋朝时是南雄珠玑巷的鼎盛时期。北宋时,金军入侵,中原战乱不息,以至靖康之难,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珠玑巷古今》中记载,宋朝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大家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今大余)越梅岭南来珠玑巷,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南雄珠玑巷在南迁后裔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宁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他们把珠玑巷作为家乡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

“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代的珠玑巷,由宋时从东京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高树田说,“有关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民后裔已经遍布广东、香港地区,从广东方志和许多族谱中可以追寻其祖先自宋都东京到南雄珠玑巷,复又辗转各地的踪迹。”

据相关史实记载,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东京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高宗赵构也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室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隆太后率部分官吏士民进入江西,曾在岭北的虔州(今江西赣州)停留一年。后隆太后返回临安,跟随她逃亡的部分官民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他们从梅关下来之后,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新居所,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迎客家人回家 让客家人圆梦

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即将在我市举行。作为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举行以来,已在亚、美、非三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城市举行,已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围绕“开封让客家人圆梦”这一主题,把本届世客会办成一届隆重热烈的盛会、节俭务实的盛会、精彩难忘的盛会,为客家人圆一个美好的寻根梦。

开封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开封珠玑巷是河南3个令东南沿海客家人和海外华人魂牵梦萦的寻根圣地之一。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珠玑巷成为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心目中既向往又神圣的地方。作为众多客家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重建珠玑巷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万千客家游子的愿望和梦想。为让客家人圆梦,我市决定重建珠玑巷。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我市将建设地址选在原宋代珠玑巷原址附近,重建珠玑巷,迎客家人回家,让客家人圆梦。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纪山表示,客家源文化广场的建设及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开封的召开,对提高开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认知度具有重大的意义,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把开封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有利于推进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引领、示范、集聚和辐射作用。同时,该项目的实施还有利于更好保护开封宋都古城历史文物,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协调发展,以及更好的推广姓氏寻根,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开封文化的精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源文化广场 古城中心新地标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