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6-12-16 12:17:27

宁都客家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

我国幅员辽阔,汉语的方言较为复杂。宁都与赣南的许多县一样,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民,在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由于战乱或灾荒,多次南迁,主要迁入赣闽粤三省边区。无疑,也把风俗、口头及书面语言等文化现象带到客家之地。在客家方言中,存在与沿用不少古汉语词汇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了。
笔者曾担任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发现文言文课本里不少词汇竟与宁都方言含义一样。现将课文中及其他书中类似的词简略举例分类叙述。
第一,名词。
如;“帘外香几。”(《促织》)
“香几”,就是“香案”。“几”,指桌子一类的器具,宁都方言称桌子也有称“几”的,如“茶桌”,即放茶的桌子。
再如:“漏鼓移时香代。”(《左忠毅公逸事》)
漏,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方法是用铜壶盛水,让水从底部的小孔慢慢地滴下来,以水位来观察时间。宁都方言:“他漏夜就走了。”“漏夜”就是指夜晚,这里以器具代指时间。
诸如筷子叫“箸”,陶瓷罐叫“盎罐”,坐具叫“杌子”,像线条似的密集雨点叫“雨脚”,就是从古汉语词汇中沿用而来的。
第二,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上面两句中的“要”皆通“邀”,即“相邀”的意思。宁都方言“我要你去看戏”中的“要”与古汉语词汇意思相同。
再如:“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病梅馆记》)
句中的“斫”,即砍的意思,与宁都方言“斫柴”中的“斫”含义相同。
再看苏轼的《石钟山记》中的“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中的“栖”,有停止的意思,宁都方言中说的“栖”,用法也与此相同。如“请你栖住”。
据统计,宁都方言中保留较多的是动词。
第三,形容词。
如:“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金舌。”(贾谊《吊屈原文》)
“钝”,不锋利。宁都方言“这把刀很钝”中的“钝”用法一样。
又如:“更觅君家为甚酥。”(苏轼《戏刘监仓求米粉饼》)
“酥”,指松脆及松脆的食品。宁都方言“这饼吃起来很酥”中的“酥”与古义同。
第四,虚词。
由于某种原因,有的古词虽然保留下来,但读音变了,变得相近或相似,少数全变。如《诗经·硕鼠》中的“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指南录后序》中的“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两句中的“号”音hao,与普通话的“嚎啕大哭”相同。宁都方言“哭”也称“号”,只是读音成了wao,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上文的所举的“箸”,本读zhu,而方言音变成qie,声、韵母音全变了。
尽管如此,宁都方言以及赣南其他地方的方言,仍有很多保留了古音。经常写近体诗或对联的同志知晓,分辨平仄声时,如果念客家方言的音韵,则能准确辨别。如“桃红”对“李白”,“白”字,普通话已归入平声字,而古为入声字。这是因为方言里的仄(入)声字,与古汉语字的音韵相同,念起来急迫短重。
说明:1.第三,形容词中的“金舌”为一个字,因电脑打不出,要造字。
2.号与哭的拼音,hao、wao,声调皆为第二声,zhu、qie,皆为第四声。 (杨遵贤)
   


来源链接: http://www.gndaily.com/kjgz/kjwh/2010-10/15/content_146905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都客家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