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6-11-6 08:02:49

荣昌有个“客家乡”男女老少都会说“客家话”

华龙网7月21日15时30分讯(记者 姜力菘)你知道地处西部的重庆市荣昌区有一个“客家乡”吗?这里的男女老少竟然都会说千里之外的“客家话”。今(21)日,在重庆市荣昌区召开的填川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这一有趣的现象得以揭开谜底。
    在位于荣昌区西北部的盘龙镇,现有人口8.3万,其中3万多人平时不说重庆话,相互交流都是说客家话。这种客家文化是何时,又是如何来到荣昌?又是为什么能长期留存下来呢?
    对此,参与研讨会的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希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盘龙客家人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移民四川,至今近300年。”王希辉对这一现象非常感兴趣,不久前,专门实地走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据了解,明末清初,由于历经张献忠起义、南明残余势力割据、吴三桂反清等多次战乱,四川地区兵祸达30年,百姓大量死亡或逃离,至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对此,康熙年间,清政府制定《入籍四川例》,规定入川者将享受永业田、户籍权和减赋税等多种政策,并以移民数量作为地方官绩效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四川临近的湖广无地、少地农民大量迁往四川盆地,这其中就有来自广东兴宁、长乐等地区的盘龙镇移民先祖。
    王希辉研究发现,由于先祖大多来自广东地区,盘龙镇的客家移民常常自称“广东人”。在语言方面,盘龙镇的客家人也有独特之处。比如,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盘龙客家方言念单音节,如“知道—知”“衣服—衫”,而如今普通话中只在书面语中出现的古汉语词,却在盘龙客家话口语中出现,如“归(归去、回家)”、“面(脸)”、“索(绳子)”等。
    王希辉认为,从第一代移民落户盘龙镇至今,历时已达300年,其后代还能长期保持母语习惯,原因在于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所谓“宁卖祖上田,不丢祖上言。”盘龙客家人在家讲客家话,只有离开客家社区才讲重庆话和普通话,这已成为当地文化习惯。
    “如果有家庭成员来自外地,就好玩了。”王希辉说,这种情形下,家里常常会出现“南腔北调”的情况,客家话、重庆话、普通话混讲,犹如“唱戏”。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青壮年外出打工,甚至安家落户,盘龙乃至整个荣昌区的客家方言使用人群日渐减少,很多客家小孩听不懂长辈讲客家话。
    在王希辉看来,荣昌区确立“移民填川文化”为主题文化后,未来需在客家语言教育、传统活动、媒体宣传等方面进一步投入资源,将客家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来源链接: http://cq.cqnews.net/cqqx/html/2016-07/21/content_3777888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荣昌有个“客家乡”男女老少都会说“客家话”

对话创始人  关注客家通